昨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回望‘十四五’·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烟台民政事业发展成就。过去五年,烟台深入实施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指标,为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贡献了民政力量。
救助体系日益完善
累计发放救助保障资金58.8亿元
弱有所扶是民生保障的底色,也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十四五”期间,烟台着力织密暖心贴心的兜底保障网,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扎实有力。
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意见、特困人员认定细则、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意见、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细则等政策,建立完善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保障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中低保特困占比保持70%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同期水平,今年4个区市获批全国、全省防止返贫帮扶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
在困境儿童保护方面,健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纳入关爱服务范围,规范实施助医助学助就业系列工程,开展“六大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切实保障困境儿童合法权益。
救助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各类救助标准也大幅提升。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持续提高,较“十三五”末增幅均超过35%、最高达到96%,其中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69元、872元,分别增长35.8%、48.3%,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共有低保对象6.1万人、特困人员2.4万人,孤困儿童2095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2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1万人,五年来累计为困难群众发放救助保障资金58.8亿元。
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我市扎实开展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探索构建“1+15+X”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与中国失踪人口档案库开展直播寻亲,寻亲和护送2个《规范》获评省级地方标准,五年来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983人次,成功帮助325名受助人员寻亲。
社会服务更加便捷可及
各类养老床位达增长30%达8.2万张
“阿姨,给您送餐,今天是茭瓜和茴香的饺子……”在烟台各区市,这样温情的送餐场景早已融入街巷日常。“助餐服务”只是烟台不断推进便民利民服务生态圈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烟台不断提高养老、殡葬、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基本社会服务更加便捷可及。
养老服务更加普惠可及。持续构建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擦亮“康养胜地·福寿烟台”颐养安居城市品牌,全市养老机构发展到260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632处,各类养老床位8.2万张,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8.2%、36%、30.2%,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高效高质完成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009张、完成率197%,为8333名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26.6万次,服务时长突破30万小时,工作成效获民政部通报表扬。创新开展安心居家、爱心助浴、顺心助餐等“五心”服务,累计安装智能监测设备9854户,开展助浴服务3.7万人次,日均提供老年助餐服务2万多人次,提供“暖心过冬”床位1397张,实施助医服务614人次。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促消费,每年举办烟台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创新开展“舒心短托”、“舒心周享”活动,实施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目前,全市领取消费券3.64万张,核销使用2.49万张,均居全省前列。
优化殡葬惠民服务。全面实施遗体本地接运、火化、经济型骨灰盒等5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每年为群众节省费用7600余万元;积极推行“身后事一次办”,实现11个事项免申即办、26个事项一键办理;深入开展“减项降费优服务”行动,全市殡葬服务机构累计取消或降低收费项目105项,优化服务项目39项,开展特色便民服务38项,有效减轻群众负担。获批省级丧俗改革、生态安葬试点9个,每年举办公益性海葬、五年来累计撒海骨灰3554具,倡树绿色文明殡葬新风尚。
婚姻登记更加便捷高效。婚姻登记从“跨省通办”迈向“全国通办”,全面推行“婚育户一件事”联办和节假日常态办,打造特色巡回登记点3个,全市13个婚姻登记处全部免费颁证、照相、提供婚姻家庭辅导等服务,婚姻登记合格率保持100%。
构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开展项目4300个
社会组织扎根社会、贴近基层,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烟台全力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全市注册登记社会组织4234家,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全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局,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平安烟台建设、基层社区治理等社会服务项目4300个,累计服务受益群众148万人次,办好更有温度的“小急难”民生实事。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先后有677家社会组织投入资金7143万元,开展项目及活动1862项,惠及群众150万人次。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开展沟通政企、行业自律、协调服务等工作,发挥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广大社会组织还通过链接校企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聚力培育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生态。以烟台市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设社会组织服务平台14个,创建省级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基地27个,构建以党建引领、政策扶持双核驱动,市、区、街、社四级平台联动的“双驱四联”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实施烟台市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138个,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6万个。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筹集资金1650万元,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养老育幼、助残助医等民生保障和公益慈善事业,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渠道。
记者 赖皓阳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