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国庆假期,龙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高光时刻。一方面,四项龙口非遗技艺亮相北京朝阳区左家庄社区,惊艳京城;另一方面,南山景区同期举办非遗美食主题展销,将文化与美食完美融合。此外,一系列特色非遗活动同步开展,让市民与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双重突破。
亮相京城
龙口非遗惊艳首都舞台
10月1日至3日,“乐享非遗 大集大利”山东非遗活动在北京朝阳区左家庄社区举办,45个山东非遗项目集中展示。作为山东非遗的重要代表,龙口市精心选派手工线编技艺、黄县泥老虎、黄县窗染花、胶东黄县面塑四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携作品参展,以沉浸式体验形式为首都市民献上国庆文化厚礼。
在胶东黄县面塑展位前,传承人傅喜娜的作品成为焦点。她将传统面塑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十二生肖福袋、卡通人物等作品造型栩栩如生、色彩鲜明艳丽,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市民纷纷驻足拍照、咨询购买。“这个福袋捏得太精致了,买一个给孩子当礼物!”一位北京市民当场选购了两件作品。
“小孩小孩你别哭,给你买个泥老虎,咕嘎咕嘎二毛五。”熟悉的童谣在黄县泥老虎展位前响起。传承人现场演示泥老虎制作过程,从捏坯、彩绘到组装响哨,每一步都蕴含匠心。孩子们拿着色彩斑斓的泥老虎反复按压,清脆的“咕嘎”声此起彼伏。老人们则对着泥老虎回忆起童年时光,现场充满温馨怀旧的氛围。
黄县窗染花展位前同样人气高涨。传承人展示的窗染花作品图案细腻、色彩雅致,既有传统吉祥纹样,也有现代创意设计。市民们近距离观看刻版、印染过程,惊叹于这项传统工艺的精巧与雅致。
“在家门口看到家乡的非遗作品,太激动了!”家住左家庄社区的龙口籍居民王女士难掩兴奋,“这些手艺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希望以后能经常看到这样的展览。”此次北京之行,不仅让更多人读懂了龙口非遗的魅力,更让“龙口非遗”名片在全国舞台上进一步擦亮,有效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扎根家乡
南山景区打造非遗盛宴
与此同时,龙口南山景区内的非遗美食主题展销活动同样热闹非凡。为进一步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龙口市文化和旅游局、龙口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精心策划了为期8天的“非遗盛宴”,吸引了黄县剪纸、老黄县五香熏鲅鱼、龙口粉丝、绿杰苹果醋等12个非遗项目、13名传承人参与。
在活动现场,“可观、可玩、可品”的立体体验场景让游客流连忘返。憨态可掬的黄县泥老虎被争相当作伴手礼;刚出锅的五香熏鲅鱼香气四溢,摊位前始终排着长队;晶莹剔透的龙口粉丝通过现场烹饪展示,让游客直观感受其独特之处。此外,传承人还开展公益培训活动,手把手教游客制作剪纸、面塑等作品,让大家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乐趣。
活动首日便吸引两千余名游客参与,国庆假期累计惠及市民游客1万余人。“既能品尝美食,又能体验手作,这个假期过得特别有意义。”来自青岛的游客李先生带着家人全程参与,对龙口非遗赞不绝口。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龙口浓厚的文化底蕴,更探索了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多点开花
特色活动弘扬文化自信
国庆期间,龙口非遗还通过多种形式走进大众生活。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氏故宅内,六合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张道锦携徒弟现场展演,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带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武术的魅力,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弘扬。
国庆节当天,黄县民居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张业建走进烟台市SOS村,开展中秋特别爱心公益培训活动。他手把手教孩子们雕刻简单的吉祥图案,用传统技艺传递温暖与关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
从首都舞台的技艺展示,到景区现场的沉浸式体验,再到公益活动的温情传递,这个国庆假期,龙口非遗以更鲜活、更贴近大众的方式“活”了起来、“火”了起来。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让非遗成为连接地域文化与大众生活的纽带,为文化自信注入了生动的实践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记者 王军华
通讯员 丁晓辉 摄影报道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