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跃动在胶东大地上:
港畔的银杏洒落一地金黄,归航的渔船满载银光闪烁,渔家乐灶台上飘着鱼虾的鲜香,葡萄庄园藤架下流淌甜蜜的微醺……每一帧风景都写满了诗意与丰饶。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近年来,烟台市始终将抓好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为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

筑牢堡垒,强基固本添动能
“过去查村情,要对接多个经办人,在不同台账里来回翻找,现在用一本‘纪实册’就够啦!”棉花洲村网格员对新整理的纪实册赞不绝口。结合“巩固提升年”工作要求,牟平区组织实施“村级班子建设年”专项行动,镇街党(工)委书记“亲自挂帅”摸清村情“底细”,啃下矛盾“硬骨头”,村村都建起了专属“村情档案”。
乡村振兴路上,不让一个村掉队。烟台市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精准划分“示范”“创优”“强基”三类村党组织,以对标提升、规范整顿等活动为抓手,一类一方案、逐村定措施、梯次抓整建,软弱涣散发生率连年下降,全市“示范”村占比提升到41.1%。


秋意浓时,蜜薯正熟,招远市齐山蜜薯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收获今年的蜜薯新品种。得益于村党组织“跨村联建”,齐山镇道东村联合周边4个村,共同发展蜜薯产业,种植基地扩建了近一倍,今年适种的哈密、玛莎莉等蜜薯新品种,订单供不应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一线指挥部”。聚力破解村庄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烟台市深入推行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在不改变行政村区划的情况下,以强村带弱村、中心村带周边村,依托中心村或经济强村,联合周边村组建片区360个,带动1500余个村抱团融合发展,以347个联建产业项目为牵引,一体推进治理同抓、服务共享,聚力打造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共同体。


育强头雁,汇聚贤能促发展
“我宣布石沟村村委会届中补选大会正式开始!”随着主持人铿锵有力的话语,莱阳市龙旺庄街道石沟村村委会补选大会正式启动,234名村民分区就座,现场氛围庄重、秩序井然。莱阳市在村委会届中补选中全面推行标准化会场,严格规范选民入场、验证发票等重点环节,通过事前研判选情风险、细化程序审核、组织复盘总结等方式,有力保证选举一次性成功。
选好人、配强班子是村(社区)“两委”换届的关键。烟台市连续两次承担全省村(社区)“两委”换届试点,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设置选人正负面清单,严格县乡资格联审,坚决防止“带病参选”。全面推行换届程序、选举会场、操作实施、工作督导、接待接访“五个标准化”,以全面立标促全程规范。


“还是省里的专家有办法,几句话就把苹果夏管技术讲透了,这才是科学种果!”烟台黄渤海新区乡村发展带头人示范培训班上,一名参训学员感慨不已。“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走出去拓视野,赴浙江、四川和苏州等地‘实训体悟’,大家普遍反映解渴受用,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烟台黄渤海新区工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烟台市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建设烟台市乡村振兴学院,开展“全员进党校、千人进高校”活动,每年全覆盖赋能培训村干部,其中市级提级培训30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依托全市157所乡镇(街道)党校和山东综合视频会议系统,开设“万人大课堂”,基层党员干部同上一堂课,接受业务政策培训,“头雁”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表决通过!”招远市杜家东村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自来水改造的村民代表会议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讨论通过。在招远,每个涉及村级重大决策的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都少不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身影。
严管才是厚爱。烟台市聚焦“一肩挑”后权力集中问题,出台从严监管26条措施,明确村级组织职责清单55项,严格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三审两公开”、财务收支每月逐项逐笔明细公开等制度规范,最大程度避免“一言堂”“一支笔”等问题。


秋日午后,莱山区解甲庄街道朱柳村会议室里气氛热烈,第一书记李军正和两名年轻后备干部分析着葡萄销售数据。莱山区建立集人才服务、创业孵化、培训辅导、合作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先后吸引102名在外人才返乡任职创业,17名后备干部通过“2+1”结对帮带机制,走上村干部岗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烟台市高度重视村干部后备力量培育储备,逐人细化落实培养措施,强化实战实训、结对帮带,对条件成熟的后备力量,及时推荐使用。实施人才“兴农计划”,回引2900余人返乡创业,新选派1219名驻村干部“组团式”帮扶,沉在一线担当作为。


产业联动,强村共富启新程
“咱这‘黄燕溪谷’的苹果能走进台儿庄、签约省平台,靠的就是‘双社联动·三级融合’给品牌撑腰!”参展回来的栖霞翠峰联合社负责人姜志国兴奋地说。从生产标准到销售链打造,从品牌培育到利润反哺,合作社的联合经营模式让优质农特产品“云上出圈”,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甜。
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烟台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全域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先后出台40余项扶持政策、22条指导意见,全方位带动产业提效、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如今,合作社模式已升级到2.0版本,“县统筹、镇联合、村主体”的模式形成了强大的聚合效应,目前全市组建联合社235家,分散的资源在这一模式下产生了“1+1>2”的效益。




走进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支部书记田长久正在查看葡萄长势。“今年,我们示范园新引进了5种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收益肯定错不了!”望着新建的230多亩联体大棚,老田的脸上满是振奋,“我们这个项目整合了多方帮扶资金,是龙口市推动乡村振兴重点片区发展的代表性工程,生产的葡萄畅销越南、泰国等海外市场!”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烟台市持续用好用活上级支持政策,筛选472个村庄承接中央和省财政资金2.36亿元,融入烟台优势特色产业,整合316个项目集中打造。深入实施“千村共富”计划,倒排1048个薄弱村集中4年攻坚,真正把政策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好成效。




莱州市金城镇城后王家村党群服务中心,“三资”监管平台显示器上正展示着村里的几笔支出,通过这个设备,村民可以随时查看村庄逐项逐笔收支情况。“别看村里资产多,但是每笔收支咱老百姓都知道,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的”,屏幕前的村民不住地点头。
集体经济有实力、有活力,村级组织服务群众才有能力。烟台市全面规范运行“村事通”智慧监管平台,以科技手段赋能“三资”监管,修订完善村级合同签订、资源发包等制度文件36件,深度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精细治理,春风化雨润民心
蓬莱区小门家镇岳家圈村网格员徐常亮每天雷打不动地走街串巷,无论是纠纷调解还是帮办代办,哪里也少不了他。像这样的街巷网格,在蓬莱区还有3600多个,每个都配备了乡村公益岗、党员、村民代表等骨干力量。
乡村全面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烟台市着力构建党建领治、区域共治、网格精治体系,以村民小组为基础重塑网格形态,推动2.5万名村干部定岗网格,探索推行积分治理、“信用+”等模式,真正将乡村治理触角覆盖到千家万户。




“谢谢你,同志。现在工商登记在村里就能办理,真是太方便了!”福山区张格庄镇东风村的张大叔高兴地接过了营业执照。在福山区新打造的乡镇党建综合阵地,社保、医保、行政审批等几十项业务都能“一站办理”。
活动阵地是推动乡村善治的重要载体。烟台市依托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乡镇党建综合阵地建设试点,高标打造50处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阵地堡垒,为农村各类群体提供“一门式办理”“一条龙办结”,推动大门常开、服务常抓、群众常来。




“以前走进村委大院,满眼就是密密麻麻‘扎堆’的牌子,自从‘摘牌’整治后,琐碎事情明显少了,村干部干事的热情和劲头明显更强了。”海阳市留格庄镇留格新村党员的脸上满是笑意。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烟台市持续深化拓展“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整治成果,扎实做好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工作,大力整顿“牌子多、制度多”问题,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水平。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让基层党组织有更多精力抓发展、抓治理、抓服务。


党建引领,让乡村振兴画卷绚丽多彩!
编审:王巧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