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光影共潮升 写在《烟台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

烟海e家 2025-09-18 06:49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跃出海平面,海浪轻抚沙滩,海鸥轻盈低飞,人们迎风奔跑。

  这座城市,迎来了向阳生长的新一天。

  一天,可浓缩于一张报纸中;80年,亦可承载在一份报纸上。

  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人们常因时间而感怀,不仅因为时光是忠实的见证者,更因它是伟大的书写者。

  今天,是《烟台日报》创刊80周年的日子。

  80年,岁月仿佛改变了很多。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走过筚路蓝缕,走过艰难曲折,走出了属于《烟台日报》的雄关漫道。时间在奔跑,我们一直随时代在变。

  80年,时光仿佛又从未改变。从阻止美舰登陆到杨禄奎事件再到助力烟台迈入万亿之城,与党同心、与民同行,与城市共成长、与群众心贴心,这样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时间在奔跑,我们的信念无比坚定。

  潮起潮落,凝结笔墨光影;山海为证,重整行装再出发。

  总有一种记忆,随着时光的远去,依然清晰。

  1945年9月18日,是《烟台日报》纪年的起始。彼时,烟台第一次解放刚刚20余天。

  这一天,烟台山下履信路3号,首任总编辑于大申等同志一手拿枪,一手执笔,创办中共烟台市委机关报——《烟台日报》,就是这样一张4开单面2版的报纸,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沿海解放区创办的第一张城市党的机关报。

  新的时间,像春天的大地,每时每刻都在孕育。新鲜如斯的《烟台日报》,与城市一起迎接每天的潮起潮落。

  将历史的镜头拉远一些,我们也许更能读懂这份报纸——

  1945年10月,美舰欲登陆烟台,《烟台日报》以笔为枪,与烟台人民一起粉碎美军阴谋;1947年5月,杨禄奎事件,《烟台日报》仗义执言,使美国人在中国土地上第一次接受审判……

  党报姓党、与党同心,这是刻在《烟台日报》骨子里的基因。镌刻在创刊号上的时任烟台市领导的题词“你是人民的喉舌,人民解放的组织者宣传者”,是《烟台日报》的办报理念。80年来,秉承这一办报理念,《烟台日报》与时偕行。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80年来,《烟台日报》更换报头20余次,数度停刊、复刊,历经数十次改扩版,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积极传播党的声音,深情记录烟台大地的沧桑巨变,热情讴歌港城儿女敢拼会赢的伟大实践,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情共鸣,始终做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革命战争年代,战斗打响在哪里,《烟台日报》的记者就采访到哪里,报纸就随军发行到哪里,鲜血浸润笔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烟台日报》鼓舞人心、礼赞成就;改革开放时期,《烟台日报》挺立潮头、勇发新声,在具体实践中丰富拓展“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时代内涵。

  “唤起民众千百万,同心干”。2024年12月31日,中共烟台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烟台日报》重磅推出《2025,我们有信心!》、《2025,我们有决心!》、《2025,我们有韧心!》系列评论。今年2月6日,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大会召开后,《烟台日报》又推出《三核引领,烟台新使命》、《做示范,烟台的关键》、《勇争先,要靠苦干实干》系列重磅评论,准确全面、及时有效、形象生动地将市委决策部署传遍港城大地,飞入千家万户。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与新闻的交替往复中,“党报姓党”“党报为民”的基因在传承。

  总有一种信念,穿越风雨的洗礼,历久弥坚。

  这种信念,叫做:“与城市共成长”。

  黄渤海的涛声赋予了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想象力,巍巍昆嵛山厚重着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长山列岛让这座城市对国际零碳岛有了更多思考……这里是被苏轼赞叹“东方云海空复空”的风情海岸,这里有白居易诗中“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岛名山,这里更是冰心先生魂牵梦萦的灵魂故乡。

  烟台在拔节生长,《烟台日报》在忠实记录。在推进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决胜全面小康的主战场,在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街头巷尾,在奋进万亿新征程的征途上……我们为社会服务承诺制的全国创新之举书与写,我们为烟台苹果与果农鼓与呼;我们用镜头定格产业升级的精彩瞬间,用笔触记录改善民生的温暖点点滴滴;我们被李登海、刁娜的事迹感动着,同时将这份温暖与感动传递;我们被蓝鲸一号等大国重器震撼着,同时将这份震撼分享;我们为迈入万亿之城而自豪,同时为奋进万亿新征程而奋斗。

  一座城市,一张党报。所谓的心心相印,就是一样的呼吸,一样的欢欣,一样的疼痛,一样的哀愁与向往,这张字字千钧的新闻纸,既致敬城市英雄,也为平凡人的拼搏送上如潮般掌声。

  城市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报纸的每一期也是新的。那些新培育的产业,那些新攻关的技术,那些新打造的地标,那些新建设的街角公园,那些新农人,那些新烟台人,那些繁星一样涌现的新事物,都是这座城市充满生机的一部分,都值得去记载、去刻画,去铭记、去流传。

  这也是一张报纸的信念与使命:与城市共成长。

  总有一种情怀,经过岁月的沉淀,愈发深厚。

  这种情怀,是勇立潮头、勇发新声的实践,是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的探索,更是一代又一代烟台日报人的薪火相传。

  弘扬主旋律,为时代进步摇旗呐喊。“走烟台 看开放”“见证改革开放40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信仰之路——‘馆’览百年红色胶东”“启航,向‘向万亿之城’”……《烟台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行,聚焦重大时间节点,回望城市蝶变之路,不断汇聚“再出发”的信心与力量。

  “到新闻现场去,到基层去”是党报人的不变传承。从“垄上行”“走进乡间看三农”到“走乡村,看振兴”“乡村答卷——决战决胜·百名记者蹲点体验奋斗的喜悦”……通过一组组系列报道,我们把笔触伸向平凡人家,将版面留给普通百姓,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佳作,把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报道出来,把基层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推介出去,把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反映上去。

  脚下有力,心中有光。80年风雨兼程,党报人永远在路上。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们见证神舟十号飞船飞天,向一代代航天人致敬,感受祖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在日喀则市,我们记录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工作劲头;在巫山县,我们用镜头讲述烟台农业科研人员如何把科技种子播撒到长江两岸;在黄海海域,我们亲眼见证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应用发射的历史性时刻……那些接受沧桑岁月反复洗礼的文章,那些泛黄但充满历史意义的老照片,那些令人激动的采访瞬间,都凝结成烟台故事、烟台声音,似湖面泛起的波纹,向远方延展、激荡。

  80年的今天,《烟台日报》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站在80周年的节点回望,是为了极目远眺。

  今天,互联网的变局、社会环境的变迁、舆论生态的变化,前所未有的挑战,检视着我们的初心,考验着我们的能力。

  越是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越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就越要在千帆竞发中立主导、在百舸争流中站潮头,增强内容定力,提升内容魅力,增强党报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把变量转化为增量,把挑战转化为机遇,这是党报人肩负的时代重任。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赋予烟台“三核引领”城市的重大机遇,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作贡献”的使命担当,持续提高要素集聚能力和城市影响力竞争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何其有幸,身处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投身大变局,谋求大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彰显初心使命?

  我们要把故事讲好,把观点说透,把趋势点明,发现负重前行的力量,讲述打动人心的故事,记录拼搏奋斗的壮丽征程,见证筑梦追梦的铿锵足音,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秉承“你是人民的喉舌,人民解放的组织者宣传者”的办报理念,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锚定方位,同全市人民一道描绘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美丽画卷,我们的明天是接续奋斗,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记者 李仁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