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工坊里体验掐丝珐琅,在时光塔下聆听音乐会,在家门口参与非遗手作……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居民们发现,美育不再只是校园里的课程,而是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得益于新区正在推进的“三美融合”全民美育实践。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以“全民美育提质行动”为抓手,创新探索“社会资源融美、节庆地标彰美、社区空间育美”的“三美融合”路径,让美育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高校资源进社区
美育种子遍地开花
“以前觉得美育离我们很远,现在下楼就能参加非遗工坊、听美育讲座,孩子和大人都能一起学。”家住黄渤海新区国奥社区的居民刘女士感慨道。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大力推进美育“校地共建”。黄渤海新区与烟台大学、烟台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合作,组建美育专家库,打造“美育传承中心”“美育社区共建中心”等实体阵地,把高校优质资源直接送入社区。《中华传统礼仪》等精品课程、“美育思政”品牌活动广受欢迎,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美育服务。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黄渤海新区还成立了全省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AI工作室。“通过AI工具,社区能快速生成活动方案、宣传海报甚至美育故事读本,效率大大提高。”黄渤海新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赋能不仅提升了基层美育工作的专业性,也让美育传播更智能、更贴近年轻人。

此外,黄渤海新区启动“蒲公英”全民美育行动,整合45类课程形成资源包,预计免费培训超1400人。美育正如蒲公英的种子,随风播撒、处处生根。
节庆地标变课堂
美育活动“圈粉”无数
如何让美育“出圈”,吸引更多人参与?黄渤海新区的答案是:与城市流量共舞。
今年三月三赶山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寻美古现”活动吸引了2.6万市民参与。非遗展演、民俗工坊、手绘长卷……传统节庆被赋予了美育新内涵。活动现场,18个社区和2所学校联手打造了一场美育盛宴,节庆的“人流”成功转化为美育的“人留”。

明星演唱会也成为美育载体——黄渤海新区借势刘若英演唱会举办主题音乐会,相关视频单日播放量突破50万。“高端演艺+美育”的模式打通了不同圈层,让美育传播更具张力。
地标建筑时光塔更是成为了城市的美育会客厅。在这里举办20余场“时光音乐会”,包括箜篌雅集、中法童声合唱会等,让这座建筑焕发新的文化活力。烟台理工学院学生的30余件红色美育作品在这里展出,时光塔图书馆的美育读书角也成为市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通过“美育+”的创新融合,文化场所变身美育课堂,城市空间真正成为可感、可及、可参与的开放式美育实践地。
美育融入日常生活
社区生活更有温度
美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百姓日常生活更有质感。
黄渤海新区精准定位各社区特色,盘活在地资源,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美育空间。4S店里,精心打造的“汽车移动美学馆”,将汽车展示与美学教育相结合;商圈里,“衡心家风馆”、“美乐融和学堂”让人在逛街之余还能参与艺术体验活动,感受美育的独特魅力;各社区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了差异化美育品牌,今年以来已开展相关活动100余场次。

家庭美育指导中心则把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家长加油站、亲子彩排室等空间,为家庭美育提供了专业支持。“青少年音乐疗愈”“亲子艺术工坊”等课程,让美育成为连接亲子情感的纽带。
“美育让我们的社区更有温度。”一位社区工作者感慨地说,“看着居民们在活动中绽放笑容,邻里关系更加融洽,这就是美育最大的意义。”不仅如此,美育内容不断出新,有机嵌入民族团结、为老服务、诚信建设等主题,形成“一社区一品牌、一街一特色”的美育格局。

如今,美育已成为黄渤海新区一张亮丽的名片。未来,新区将继续推动美育服务向精细化、数字化、品牌化升级,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链协同”的长效机制,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城市文明、温暖百姓生活的重要力量。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