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体记者 张孙小娱 实习生 沈峻如 通讯员 刘林峰 摄影报道
在烟台这片热土上,营商环境优化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清晨的公益性零工市场内,来自附近社区的灵活就业人员正通过智能终端匹配当日的用工需求;午后的创业街区里,年轻的创客们喝着咖啡畅谈项目规划,墙上“一事一议”“创业礼包”的标语格外醒目;傍晚的人社服务大厅,没有了往日排长队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工作人员通过“飞燕”平台精准高效地向企业精准拨付着稳岗补贴……
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正是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政策为笔、以服务为墨,为企业和劳动者绘就的温暖底色。
从促就业、稳岗位到引人才、强保障,再到优服务、提效能,烟台人社工作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彰显出烟台这座厚商之城的温度与情怀。
促就业、扶创业
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更是营商环境的“温度计”。烟台市人社局始终将保障企业用工、稳定就业局势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头等大事,直面企业急难愁盼,多措并举打通招工引才堵点,为企业轻装上阵、专注发展扫除后顾之忧,让“用工无忧”成为烟台营商环境最温暖的底色。
企业的痛点,就是人社部门发力的重点。面对企业普遍反映的招工难问题,烟台打出系列组合拳。线上,打造“烟台公共招聘网”智能平台,整合全域岗位信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一键直达;线下,全年不间断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年均提供岗位超数十万个,成为企业稳定用工的可靠渠道。烟台人社局强化跨区域劳务协作,提供包机包车“点对点”接工服务,累计输送务工人员近万人,以“雪中送炭”的暖心举措,化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赢得了市场主体的广泛赞誉。
中国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国家级园区,则从产业层面为企业提供了更高能级的用工保障。通过集聚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涵盖招聘、培训、咨询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该园区年服务用人单位达9万家次,不仅有效纾解了企业阶段性、季节性用工压力,更通过专业化服务推动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烟台重点产业的发展和营商环境的优化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精准施策拓宽就业渠道,到多措并举优化创业生态,烟台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为创业者搭建舞台,让就业、创业的春水在这片热土上尽情涌动。
“三年前,我刚创业时,最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回忆创业历程,“90后”创业者张先生感慨万千,“幸好有人社局的创业担保贷款,让我顺利度过了最难熬的初创期。”如今,他的科技公司已经初具规模,还带动了30多人就业。
这样的故事在烟台并不少见。通过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烟台已将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提至3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额度最高可达400万元,为创业者注入了强劲动力。此外,烟台还在全省率先探索“政银担”合作模式,引入融资担保机构分担风险,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缓解了创业者的资金难题。
载体是创业的土壤。烟台大力推进创业街区建设,目前已成功打造2个省级创业街区和10个市级创业街区。其中,所城里创业街区已成为集非遗体验、特色餐饮、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青年创业者落户。街区内不仅提供租金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还配套创业导师、投融资对接、项目路演等全链条服务,真正让创业者“轻装上阵”。
创业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典型引领,身残志坚的龚钰犇便是烟台创业青年的优秀代表。他在遭遇车祸高位截肢后,不仅自强创业成立电商公司,还长期投身公益,帮助自闭症儿童康复,并于2021年荣获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他的故事正是烟台这座城市包容、奋进、温暖的缩影。
聚人才、强支撑
打造产才融合“强磁场”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能。烟台始终将人才工作视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围绕“9+N”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升级政策、拓宽渠道、优化生态,着力破解企业“招才难、留才难”问题,以高素质人才方阵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政策引领,为企业聚才注入强心剂。烟台紧扣企业用人需求,连续迭代人才政策,2016年、2021年先后推出青年人才新政,2024年再次升级至3.0版,在全省率先实现从博士后到大专生的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全覆盖。对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生,分别给予3.6万元、2.4万元、1.2万元和6000元的年度生活补贴,购房补贴最高可达26万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极大降低了企业引才成本,激发了企业招才引智的积极性,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以赛聚才,打造企业用才新平台。我市连续举办十届的“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已成为服务企业人才引进的重要品牌。第十届大赛吸引全球596个项目参赛,其中71个项目负责人具有海外背景,89人为博士。十年来,大赛累计落地项目200余个,撬动投资超20亿元,为烟台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项目,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育用结合,夯实企业技能人才基础。针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烟台实施“金蓝领”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等项目,年均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2万人次。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83.2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8.04万人,占比33.69%,位居全省前列。烟台还率先开展“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点,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技能支撑。
平台赋能,构建企业用才新高地。烟台现已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9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0家,拥有中国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国家级平台。这些高能级载体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成为企业引进培育高端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枢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从政策引领到平台赋能,从引进培育到使用激励,烟台正以全方位的人才工作体系,破解企业人才困境,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强引擎,为烟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优社保、智慧办
提升惠企便民“获得感”
社会保障不仅是民生福祉的基石,更是企业减负蓄能、轻装前行的重要支撑。走进烟台市人社服务大厅,以往排队等候的长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办事环境和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这种变化正是烟台市人社局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制度创新、服务优化和数字赋能为抓手,推动社保服务从“有”到“优”的生动写照。
“真是太方便了!”某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张女士感叹道,“以前办理社保业务要准备一大堆材料,现在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大部分业务,连稳岗补贴都是自动到账。”她所说的正是烟台创新实施的“静默认证”“免申即享”服务模式。依托“飞燕”平台,系统自动比对社保、就业等多源数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拨付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资金,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近年来,先后通过该平台为3.3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6.32亿元,让企业真正实现了“无感办、快速享”。
在这背后,是烟台“智慧人社”建设的系统性重塑。面对国家、省、市各办事系统形成的“数据孤岛”,烟台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进流程再造。如今,“智慧人社”综合服务平台已汇聚20多个部门的90余项数据,实现137个事项“全程网办”。
“变化太大了!”经常来办事的企业经办人员小王说,通过“综合柜员制”改革,市级办事窗口由140个压缩至7个,176项事项实现“一窗受理”,网办率达到100%。员工录用、企业职工退休等高频“一件事”实现打包办理,材料压减近70%,大幅节约了企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社保卡也成为惠企便民的重要载体。在烟台,一张社保卡不仅可以领取养老金、惠民补贴,还能办理医保结算、享受文化旅游优惠、乘坐公共交通。目前全市社保卡持卡人数达646万,电子社保卡申领502万张,覆盖率超71%。450个即时制卡网点、260余台自助终端,共同构建起城区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人社服务圈”。
从“跑多次”到“跑一次”,从“线下办”到“网上办”,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烟台社保服务的每一次进化,都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说:“在烟台做生意,我们感受到的是用心的服务和真诚的支持。这样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80载风雨兼程,《烟台日报》记录着港城的日新月异,而烟台人社工作的点滴进步,也成为这座城市厚商、利企、惠民的重要注脚。从就业创业的多元扶持,到人才政策的持续升级,再到社保服务的智慧赋能,烟台正以一座城市的诚意和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书写着一份充满温度与力度的人社答卷。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烟台将继续与企业和人才同行,共同奔赴更加辽阔的未来。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