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融媒9月3日讯(记者 王鸿云 摄影报道)在所城里正造社工作室内,胶东手作香非遗传承人王德正轻抚着一段留有树皮的木料。袅袅香韵中,他娓娓道出胶东手作香的故事……他的坚守,不仅让传统制香技艺重焕生机,更在缕缕清香中架起了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生动诠释了非遗传承的深远意义。
从祖辈戏台到香火初燃
王德正的制香情缘,深植于青州故土的记忆。他的祖父曾领着一个戏班,年节时分辗转到淄博、烟台等地演出。登台前,必有一道庄重仪式:点燃亲手制作的香。这种朴素的仪式感,成了王德正香道人生的起点。
“爷爷常带我去山里采香材”,王德正回忆道。山间松柏葱茏,干松针、榆树皮、艾草等俯拾即是。碾碎松针作香粉,榆树皮遇水成天然黏合剂——就地取材的智慧,塑造了胶东香的底色。尤其“柏子香”,雨后松柏的自然清气,自古便是文人魂牵梦萦的“山林野意”。儿时夜晚,他与家人围坐搓香的场景,成了最温暖的手作启蒙。
2009年,王德正从鲁东大学毕业后,乘着大学生创业的东风,进驻位于芝罘区南尧的创业基地。起初,他主营绘画与木雕。制香,只是业余消遣——用雕刻边角料磨粉试制。“彼时很多人都不了解香,觉得香在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着。”
转机出现在创业困顿之时。当时一位学校老师引荐他去拜访了一位深谙香道的师傅,并南下福建考察。南方的用香文化令他震撼:河上餐厅待客点香、书房茶室香随影动……“香真正融入了生活场景,而不仅是书本概念。”这趟旅程如钥匙般打开视野,他亲见“书房香”“待客香”的实践,领悟香材配伍的精妙,坚定了制香的决心。
从田野寻根到亲手制香
南方归来,王德正一头扎进胶东香的挖掘与振兴。为此,他放弃了自己学习多年的油画专业,全身心投入手作香制作技艺中,2012年正式拜师学艺。2018年,他被评为烟台市胶东传统手作香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深入乡野,寻访烟台老人,打捞地方香脉,重拾“清远香”等地方香品精髓。同时,他巧妙融合家学与专业:祖传的天然采制技艺,叠加美术训练赋予的审美高度与系统思维。松柏榆艾等山林香材,经他手化作线香、香牌,甚至巧雕香器——边角木料亦不舍丢弃,经雕刻焕发新生,余料则碾粉成香,物尽其用。
然而手工制香并非易事,对制香师的要求极高。特别是王德正追求复原古法,这无疑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制香的第一步要把原料碾碎、研磨,然后筛粉让粉末更细致。经过几遍筛粉之后,细腻的香粉就可以加水调合,这一步称为合香。合香的过程中,需要加入粘粉。王德正所用的粘粉也是纯植物制成。
“古代一般将榆树皮碾碎当作粘粉,需要加20%到25%的榆树皮粉。现在多用一种外国藤类植物,只需添加10%-15%,这样成品香里香料的成分就更多,品闻体验感会更好。”后面还需要继续醒泥、制形、晾晒、理香,每一步都需静心凝神,方得一缕纯粹山野之息。当取材于本地绿化常见松柏的“柏子香”在寻常案头袅袅升起时,更让这份自然之香触手可及。
从制香工作室到香文化客厅
如今,王德正的非遗传承工作室不仅是制香作坊,更成为开放的香文化客厅。每周固定时间,他敞开大门,接待八方访客。人们在此闻香、观艺、体验搓香,亲手触摸那份源自祖辈传承而来的温热匠心。
“木刻刀在木料上游走时的微热,新香初成时散发的山林清气,似乎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古老对话。”王德正说道。
为了让这种古老的对话持续下去,王德正坚持守正创新。他说,一味好的香料是制香的魂魄,失了本真,再精巧的工艺也是空壳。为此,在从事手作香的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每一味香料,都是他翻山越岭的“苦行证”。
他还不断创新,所制作的线香可以食用,清远香、古法养生香、鹅梨帐中香等,所用原料均来自大自然。“香还被开发出更多的作用,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含义。闻香的时候,首先要闻香料是否刺鼻。好香是由纯天然材料制作而成,还加入了很多中药材。因此,香是中医的一部分,通过嗅吸,让香料进入我们的五脏六腑,起到治疗作用。”王德正手里的一串珠串,在不经意的揉搓中,散发出淡淡的药香味儿。
古法手作香在年轻人的案头重新点燃,非遗不再仅是名录上的冰冷字眼,而是可触、可嗅、可参与的生活温度——一缕香,便是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悄然弥合着时代与传统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