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文昌路街道双岭社区
创新服务模式、整合优质资源、深耕特色品牌
打造“家门口”的文化服务综合体

清晨的阳光穿过双岭社区的玻璃窗,几位银发老人围坐在一起,在非遗传承人李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给手中的漆扇描金勾线,旁边的年轻妈妈们则跟着“草根讲师”王大姐学习奶油裱花,空气中弥漫着烘焙的甜香。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一幕,正是双岭社区日常的生动写照。
今年,双岭社区入选省级文化社区,这份荣誉的背后,是社区以文化为载体,深耕“人人可参与、处处有文化”理念的不懈努力。一直以来,社区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优质资源、深耕特色品牌,构建起覆盖全龄、融合多元、贴近生活的社区文化生态体系。如今,这里不仅是居民学习成长的课堂、情感联结的纽带,更成为社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活力引擎。
精准对接需求
构建全龄化课程矩阵
“张阿姨,您上次说想学制陶,我们这个月安排了体验课,记得来报名啊!”社区志愿者小郑在小区广场上向居民打招呼。这样的互动,源于社区创新推行的“三单联动”机制,该机制以“群众点单——社区接单——学员评单”为枢纽,搭建起动态化、精准化的文化供给桥梁。
社区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线下设立“文化需求议事角”等多渠道收集居民建议,建立起覆盖老中青幼的“文化需求数据库”,工作人员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实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能直击居民兴趣点与生活需求。

在此基础上,社区精心打造四大主题课程矩阵,让文化生活浸润每个年龄段。传统文化版块里,非遗漆扇制作、剪纸艺术等热门课程特别受欢迎,新增的非遗草编、扎染制作等沉浸式课程更成了“爆款”。美育实践课程则瞄准年轻群体,手机摄影构图、黏土手办创作等新潮内容一推出就被“秒抢”。生活素养课堂里,年长的居民们聚精会神地学习智能手机防诈骗技能,主妇们围着烘焙老师请教戚风蛋糕做法。红色教育采用“理论+实践”模式,老党员坐在小马扎上讲述亲身经历,青少年在“重走红色足迹”研学活动中聆听革命先辈的故事。如今,社区月均开课超10场,累计服务居民超500人次,真正实现“老有康养课堂、青有技能学堂、幼有成长乐园”。
汇聚多元力量
锻造专业师资队伍
“大家看好了,这剪刀要斜着下,才能剪出凤凰的羽毛层次感。”每周五下午,剪纸艺术吴老师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带着居民体验指尖上的艺术。这是社区“专业引领+群众参与”师资建设理念的生动实践。

为让专业力量扎根社区,社区积极对接市文化馆,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艺术大师驻点授课。老师入驻半年来,已有30多位居民能独立完成复杂的剪纸作品。而在专业引领之外,社区更注重激活“邻里资源”,通过邻里推荐、公开招募选拔“草根讲师”。烘焙达人王大姐、吕剧票友孙大爷、广场舞领队赵阿姨……这些身怀绝技的居民走上讲台,用“接地气”的教学风格收获一众“粉丝”。
“王姐教的戚风蛋糕配方,比网上的靠谱多了!”居民李女士笑着说。这种“以邻为师”的模式,不仅盘活了社区人才资源,更让课堂变成了邻里拉家常、增感情的温馨空间。
在商社联动方面,社区与商圈联盟单位达成深度合作。商圈里的亲子教育机构派来老师组织绘本阅读活动,健身房教练开设形体课,琴行老师免费教孩子们弹尤克里里。“既能为社区出力,又能让居民了解我们的服务,是双赢!”商圈商户代表说。如今,这支由专业大师、草根达人、商圈讲师组成的复合型队伍,正为社区文化注入持久活力。
创新活动形式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这本书我看完了,谁想接着看?”周六上午的“书韵邻里”图书漂流角,居民们互相交换书籍,300余册涵盖文学经典、生活百科、儿童绘本的图书在邻里间流转,成了知识共享的“流动桥梁”。
社区以“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为纲领,精心打磨特色品牌矩阵。“艺韵节趣”品牌让传统节日焕发新彩:新春游园会上,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写春联,非遗剪纸摊位前居民排起长队;端午文化市集上,大家围坐包粽子,粽叶飘香里满是欢声笑语。

“烟火文韵”幸福集市更是把文化服务搬进了日常生活。每月一次的集市上,书香雅集区的移动图书角前总有人静坐阅读;非遗手作区的泥塑体验摊位被孩子们包围;邻里互助区的志愿者们为居民免费理发、修家电,“心愿墙”上贴满居民的互助留言;便民服务区的医生忙着量血压,物业工作人员解答政策咨询……文化与生活在这里深度融合。“在家门口就能学手艺、享服务、交朋友,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居民张大爷的话道出了居民的心声。
如今的双岭社区,已成为省级文化社区的亮丽名片。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让文化浸润每个角落,惠及更多居民,让“家门口”的文化服务综合体持续焕发新活力。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