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日报》头版刊发烟台市检察院“以法为名 奔赴山海”的深情守护

烟台市人民检察院 2025-08-25 16:14
以法之名 奔赴山海
——在品重烟台的诗行里
读懂“检察蓝”的深情守护 

海是跳跃的音符,山是凝固的画卷。

蓬莱阁的飞檐挑起了八仙的传说,芝罘湾的浪花轻卷着千年的咏叹。

在这幅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画卷里,有一抹沉静而坚定的“检察蓝”,以法律为墨,以初心为砚,用山与海的情怀,书写着守护“仙境海岸”的动人诗篇。

翻开2025年的检察答卷,我们不难发现,上半年烟台检察机关办理各类案件6952件,其中办理公益诉讼案件203件、知识产权案件37件……烟台检察人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深情相伴,用心用力用情守护“品重烟台”的金名片。

山海为卷
共绘生态检察的蔚蓝答卷 

1071公里长的海岸线如一条缀满明珠的绸带,昆嵛山的云雾裹挟着千年绿意,诉说着山海共生的浪漫,也讲述着烟台检察机关用公益诉讼守护生态资源的生动实践。

清晨,莱阳五龙河口滨海湿地,一只白鹭掠过琉璃般的水面,翅尖荡起的涟漪将朝霞揉碎成万点金鳞。这片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是典型的河口型滨海湿地,与五龙河河道、海域共同组成了复杂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属于生物资源科研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集中区域。然而,2023年该保护区内非法侵占湿地建设养殖设施的问题严重,不仅阻断了湿地与海洋的水体自然交换,危及常年流水河口生态系统和特有生物资源多样性,而且养殖污染风险较大。当地检察机关迅速立案,市区两级院坚持一体化办案模式,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专案组,深入开展实地勘察、走访,10余次踏勘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20多份调查笔录写满群众期盼,无人机航拍、水质检测等科技手段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经依法调取海洋保护区范围图、卫星遥感影像图,最终结合现场勘验确认非法侵占湿地行为造成18亩滨海湿地功能丧失。检察机关依法督促行政监管部门对保护区内非法侵占滨海湿地行为进行查处,督促当事人拆除养殖设施,恢复湿地原状,并牵头与自然资源和规划、海警等部门会签保护区管护共建协议,成立“生态保护联盟”,构筑立体防护网,形成协同共治新格局。如今,潮水重新拥抱湿地,招潮蟹在滩涂上留下串串足迹。

“这两年,水鸟越来越多了,好多我都叫不上名字。”摄影爱好者高老师举着望远镜,沙哑的嗓音里带着欣慰,“之前这一片没这么干净敞亮,作业的柴油机一天到晚响,鸟都吓跑了……”

2023年,莱州湾海域附近出现大片外来生物互花米草,且呈蔓延趋势。这种被称作“生态杀手”的植物不仅挤占其他植物生存空间,破坏底栖生物、鱼类和鸟类栖息环境,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而且改变沿海滩涂生态系统结构,阻碍潮水的正常流动,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江海入海口泄洪能力下降。面对生态危机,检察机关厘清行政机关对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监管职责,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多个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巩固外来物种入侵前期防治工作成果,按期推进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工程,形成协同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力。随着“检察监督+行政执法+生态修复”模式的深入推进,如今这片曾饱受入侵物种困扰的海岸线正重现勃勃生机。

今年7月,烟台市检察院联合东营、潍坊市检察院会签了《关于建立莱州湾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重大案件联合办理、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机制,推动莱州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这标志着莱州湾地区检察机关跨区域协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进入新阶段。“检察公益诉讼打通了生态‘毛细血管’,治标更治本,守护了我们的青山绿水。”山东省人大代表、玲珑集团总裁王琳赞叹,“烟台检察机关将公益保护使命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司法方案,这份生态答卷很有示范意义。”

公益诉讼检察官积极建立“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推动构建胶东五市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深化“河长、湖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开展山海岛泉河立体综合保护,成立办案指挥中心、设立快检实验室,建立非法排污、古树保护等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打造“益路蔚莱”“益城山水”等公益诉讼品牌矩阵,形成了“科技识别、数字赋能、上下一体、多元协同、综合治理”的公益诉讼烟台模式。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通过办案督促缴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5000余万元、增殖放流鱼苗575万尾。9起最高检、省院典型案例的背后,是公益检察人不变的初心与匠心。

在逐绿而行、向绿发力的征途上,检察机关扛牢“公共利益代表”神圣职责,镌刻下一串串蓝色的“公益密码”。

创新为翼
织就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羽翼 

在某集团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为某新型材料的国际专利申请做最后的准备。“我们遭遇商业秘密侵权时,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迅速帮我们固定了关键证据。”研发总监伊明(化名)告诉记者。这样的创新守护故事,正在烟台不断上演。

近年来,烟台市检察机关加强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推进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建设,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检察职能,与烟台大学、鲁东大学法学院和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在万华化学、烟台化学工业园区等重点企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提供案件办理、法律咨询、纠纷化解等便民利企服务,选派员额检察官每月进驻值班、现场办公,为重点企业园区提供一站式、零距离便捷服务。2024年以来,烟台检察机关依法办理侵犯商业秘密、商标权等犯罪案件48件,积极回应创新主体的司法诉求。某上市公司员工杨某、陈某窃取公司关键核心技术,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指导企业固定证据链条,依法予以批捕、起诉,帮助企业避免10亿余元经济损失。

“我们打造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保护体系,”烟台市检察院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宋伟介绍,“联合多部门建立办案协同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切实提升案件办理质效,案件平均办理时限压缩7个工作日。”

涉外案件的办理具有特殊重要性、敏感性和复杂性,烟台检察机关立足涉外案件办理的政治属性和法治要求,构建“四位一体”涉外检察保护体系,确保办理的每一起涉外案件都能彰显制度价值、具有引领意义。芝罘区检察院办理的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委员会被侵权一案,加强域外证据审查,及时召集侦查机关办案人、被侵权单位诉讼代理人会商,对证据合法形式的补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和建议,最终此案所有域外证据均经所在国公证并经使领馆认证,确保了域外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案件办结后,检察机关的履职并未止步。针对案件中暴露的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短板,检察机关向有关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品重烟台,检察机关守护的不仅仅是本土民族品牌的茁壮成长,还致力于打击侵犯外国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以此让烟台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更有底气。

地标为印
镌刻地理标志保护的品质印记 

烟台苹果红遍大江南北,莱阳梨清甜润肺,“龙口粉丝”驰名中外,烟台大樱桃娇艳欲滴……这些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是烟台的“金字招牌”,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独特韵味与匠心传承。烟台检察机关将守护地理标志视为己任,深入田间地头,打击假冒伪劣,规范市场秩序,用法律的力量守护着这些凝结着烟台人民智慧与汗水的“地标印记”,让每一份来自烟台的美味与品质,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全国苹果看烟台、烟台苹果看栖霞。烟台苹果产量、产值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24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219万亩,产量660万吨,鲜果产值达340亿元,栖霞占全市苹果产量的33%。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侵犯果农权益、运输仓储纠纷等案件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口碑,也伤了果农的心。为此,栖霞市检察院专门制定了依法服务保障栖霞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通过32条紧贴产业需求、紧贴果农期盼的措施,实现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检察服务保障,以高质效办好苹果产业发展的相关案件,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021年,“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被评定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2024年,莱阳梨产业加工主体达90多家,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产业。然而,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在莱阳梨知识产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机关履职盲区。

保护城市名片,检察机关责无旁贷。一场联合相关行政机关开展的专项检察监督行动就此展开。烟台检察机关组建全领域办案团队,成立由公益诉讼办案部门牵头的服务莱阳梨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部”,整合相关资源以及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办案力量,并充分发挥“数字检察”办案优势,对莱阳梨产业公益保护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拉网式搜索、研判。同时,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转化,力促将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付诸实践。

“为强化全方位公益保护,我们先后走访了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镇政府等行政机关。”办案检察官付元铮介绍,“听取了各部门对检察公益诉讼服务莱阳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排查了行政机关履职盲区。”最终,发现涉及莱阳梨产业发展的土地保护、环境保护、农药安全、知识产权侵权、莱阳梨深加工领域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公益诉讼线索9条,立案办理6件,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5份,为莱阳梨这张城市金名片筑牢法治屏障。

“我们通过开展莱阳梨地理标志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宣传,深入了解企业和农户的法律需求,确保检察机关服务保障莱阳梨产业发展更具针对性。”检察官周希剑介绍。检察机关与部分食品加工企业以及莱阳梨专业合作社建立联系,走访莱阳梨保护区内的种植户,详细了解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对于侵害种植户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通过支持起诉等方式帮助维权。

一系列案件的办理,最终推动建立起古梨树群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相关单位对占用梨园从事非农活动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恢复被破坏占用的梨园7.59亩;农业包装废弃物“谁生产经营谁回收处理”制度进一步得到有效落实,核心保护区内丢弃的农药瓶等废弃物全部被排查清理;莱阳梨产业赋能中心设立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标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专区和古梨树群系统保护开发办公室;莱阳梨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持续深入开展,未获相关授权认证使用“莱阳梨”证明商标、“莱阳梨”地理标志的互联网店铺纷纷被有关职能部门约谈,侵权图片、商品均已全部下架……

“这种保护力度,真正给梨农和企业吃了定心丸。”一位参加由检察机关举行的莱阳梨保护公开听证会的“益心为公”志愿者感慨,“守护好这块‘金字招牌’,就是守护百姓的金饭碗。”

岁月为轴
奏响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强音 

八仙过海的传说还在海市蜃楼间飘荡,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沉淀着百年醇香,古老街巷中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烟台的历史文物与文化遗产,是时光镌刻的记忆,是城市精神的根脉。烟台检察机关肩负起传承与守护的使命,与时间赛跑,与破坏者斗争,用法律守护古建筑的一砖一瓦,用公益诉讼唤醒对非遗文化的珍视。

牟平区观水镇埠西头村,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见证了法治力量与红色记忆的深情对话。这里曾是胶东军区规模最大、医疗条件最好的野战医院——埠西头胶东军区四分所,又称胶东军区直属医院,1942年迁移至此,承担着救助连级以上干部和重症伤病员的重任。2011年5月,埠西头胶东军区四分所旧址被公布为烟台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月被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初春,牟平区检察院干警在走访人大代表、摸排红色遗迹过程中发现触目惊心的景象:屋顶坍塌形成的“天窗”让雨水长驱直入,朽烂的门窗在风中摇晃,杂物堆满曾安置伤员的病房。无人机航拍画面显示,这座省级文保单位已处于濒危状态。

发现革命遗址受损后,烟台市检察机关迅速启动“市区联动”办案机制。采用无人机航拍、现场测量等方法对旧址受损情况进行勘验,并邀请省级文保专家参与案件办理,在论证文物保护必要性、紧迫性的基础上,出具旧址修缮所需资金的评估报告。针对涉案文物修缮及保护存在的问题,检察机关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参与案件听证、实地勘查和研究方案。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原址局部受损替换+新建展示区进行实物与事迹结合展示”的检察建议。

2023年5月,一份沉甸甸的检察建议书送达牟平区文旅局。随后,检察机关既当“监督员”又做“协调员”,推动专项修缮资金快速落地。半年后,49间破损屋舍重现历史风貌,新设的“战斗英雄任常伦抢救室”场景复原展区令人动容。

办案过程中,检察官们意外揭开更大的红色宝藏——除胶东军区四分所外,旧址所在村庄的一些房屋系抗战时期的胶东军区司令部旧址,陈毅、许世友等领导曾在此地进行战斗,在胶东革命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随即开展的“红色村庄”专项整治行动,让胶东军区司令部、陈毅疗养处、许世友故居等7处遗址重焕光彩。如今,修缮一新的革命建筑群已挂牌红色教育基地、胶东青少年红色研学基地。

在法治的护航下,烟台的历史文化遗产正焕发新的生机,续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不朽传奇,由检察机关建议推动的红色遗址修复工程,诠释了法治守护文明的最美姿态。

山海无言,法治有声。

法治不仅是秩序的基石,更是城市生长、文明赓续的蓬勃力量。在守护历史与开创未来的征途上,那抹坚定的检察蓝,必将继续与壮丽的山海同行,与奋进的城市共振。

守护,是他们写给烟台最深情的告白,而品重烟台的诗意篇章,也必将因这抹蓝,而更加隽永、厚重、生机盎然。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