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要说烟台人最割舍不下的早市,当属红利渔市。无论住得多远,老烟台人一有空闲,便会跨过半个城赶来,只为淘些生猛海鲜、新鲜蔬菜。这里承载着红利渔市的记忆与喧腾。
今年五月,“海滨街·烟火市集”修整一新,热闹迎客,老烟台人的“红利渔市”记忆仿佛又回来了……
百年渔市基因
在烟火市集重生
让老地方重聚烟火,从来不是件易事。红利渔市的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其前身是当地商会筹建的“公利市场”——这个曾占地5082平方米、滋养无数家庭的渔市,1995年拆除后逐渐演变为大家熟知的红利渔市,无数老烟台人在此留下了绵长回忆。

2018年起,随着城市更新,红利渔市渐渐消散,摊主们散落各处。但总有人守着这片老地方,哪怕只剩零星摊点,也要留住街坊老主顾。这份执着在2020年迎来转机——海滨街便民摊点群正式成立。五年后,原址经升级改造,以“海滨街·烟火市集”的新面貌重新亮相。越来越多的老摊主重返熟悉的海滨街区,海风依旧,烟火更盛。
走进海滨街·烟火市集,熙攘的人群与起伏的叫卖声扑面而来。“要买菜还得来这,便宜、种类多,好多摊主都熟了,菜品质量也放心。”家住莱山烟台大学附近的常大爷,是红利渔市的老主顾,对海滨街·烟火市集的开放十分满意。因为这里不仅保留了老市场的实惠与烟火气,更延续了那段岁月的记忆。
烟火气
在标语与人流中沸腾
150多个摊位纵横排开,像一片沸腾的海洋。家住附近的大妈蹲在鱼筐前,捏起一条黄花鱼仔细查看鱼鳃;头戴遮阳帽的游客拎着小桶,穿梭其间寻觅本地“特色”……从清晨5点开市到下午2点,日均过万的人流量,撑起了这座市集大半的烟火气。
烟火气不仅蒸腾在海鲜池的水雾里,更烙印在那些“狂放”的手写体标语上。“‘蕉’个朋友鸭!”“幸福生活 专蔬于你”“隔壁家的海鲜非常新鲜→”——可爱的江湖气宣言旁,来自洛阳的游客曹先生笑着扫码付款:“在网上搜到这个市集,很与众不同!”
据海滨街·烟火市集管理人员迟伟介绍,市集主要划分为蔬菜水果、海鲜鲜货、海鲜干货、熟食肉食四大区域。各区域悬挂的趣味横幅均由市场统一布置,意在为这座“新生”市集注入独特的烟火气息。“我家是卖蓝莓的,市场帮我做了蓝莓标语之后,销量明显更好了!”摊主靳林东一边切着西瓜一边说。蓝莓下市后,他转而主打夏季水果,标语吸引人,生意更加火爆。。
此外,市集内还提供现场海鲜加工服务,游客可即买即烹、即时品尝。这既保留了老红利渔市的新鲜地道,又融入了现代市集的体验型消费,巧妙延续了原有市场的定位与温度。
烟火市集
背后的民生桥梁
搬入新市集后,四大区域划分明确、秩序井然,干净明亮的环境搭配宽敞整洁的通道,让人眼前一亮。市民与游客穿梭其间,驻足询价时难掩满意与惊喜;摊主们热情十足,打理货品、笑脸揽客两不误——新市集的模样,赢得了双方一致称赞。

“抬头看,我们的烟火市集可不是简单搭个棚子。”迟伟指着摊主头顶的棚子介绍,这里的棚顶采用巧妙的高低错落设计,夏季能增加通风,冬季可防大雪压塌。同时,棚顶喷涂了防火隔热材料,既实现冬暖夏凉,又保障了安全。
升级后的海滨街·烟火市集不忘惠农初心,专门开辟了免费的自产自销助农区,让周边农户的新鲜蔬果直达市民餐桌。

作为属地街道,向阳街道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建立民情收集机制,及时反馈居民对市场经营、环境等方面的建议,助力优化服务管理。同时联动“双报到”单位,常态化开展文旅市集、非遗体验等活动,并通过社区宣传平台推介市场特色,持续为其增添“烟火气”与“文化味”,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日头渐高,买菜的人们拎着鼓囊囊的布袋散去。海风卷着潮湿的烟火气,拂过横幅标语,掠过市集上形形色色的人、琳琅满目的瓜果蔬菜与生猛海鲜——这场跨越百年的市集故事,都藏在舌尖的记忆里……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