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打造民政一体化大模型应用体系 实现社会救助人工智能辅助审核

烟台民政 2025-08-20 10:20

  近年来,针对社会救助经办人少事多、困难群众办事不顺畅等难题,烟台市紧抓技术革新机遇,围绕社会救助业务等核心场景加速推进 AI 融合实践,助力社会救助赋能增效。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全省大数据创新应用成果、全省数字政府建设应用优秀案例,获第三届工信部信通院“鼎新杯”数字化转型应用二等奖。

  一、构建社会救助一体化辅助审核模型,经办效能从“人工筛查”迈向“数据智审”。一是智能应用标准化。制定《人工智能辅助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技术规范》,立项为数字山东技术规范(市级),结构化解析各类社会救助政策,明确收入评估、资产评估等 5 类人工智能评估指标,包括就业、务农等 14 个一级指标以及行业类别、务农规模等 63 个二级指标,引导 AI 大模型规范开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的核算与评估工作。二是数据融合多源化。依托数据部门的算力资源和大模型底座,在省内率先将“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与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 R1 完成对接,与 20 个部门、52 家银行、44 家保险机构等 116 个数据源进行数据交换,由大模型对社保、投资、纳税、存款等 50 类 300 多项经济状况数据资源进行多源数据语义融合,构建机动车现值、赡养费、务农务工收入、家庭支出等 12 个核算评估子模型,实现对救助申请家庭的全面评估分析,将评估情况与特困、低保、低边、刚支、低收入 5 类保障标准自下而上依次匹配,由 AI 对申请家庭应享受的救助待遇做出初步判断,人工预审时间缩短 80%以上。三是调试调优常态化。构建 1TB 政企融合的高质量数据集,优化 23 处评估策略,累计开展 AI 测试评估 1000 余人次,AI 评估与人工判断整体一致率由 65%上升到 84%,其中可纳入低收入人口范围的评估一致率由 43%上升到 83%,为全市 400 余名救助经办人员减轻“指尖”上的负担。四是救助经办链条化。开展全市社会救助“云助联办”改革试点和“五合一”集成办试点,利用镇街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综合服务窗口和“爱山东”移动应用程序,建立 3 个部门 7 类救助业务集成办理机制,以福山区为试点建立 7 个部门 15 类救助业务“受理—办理”双向反馈机制,实现“救助申请—智能评估—待遇经办”一人一条救助链全闭环管理。

  二、构建保障待遇一体化动态监测模型,监测效能从“人海摸排”迈向“数据检索”。一是监测指标全。深入推进镇街工作法,率先将“市镇街综合数据平台”“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等 3 个平台融合贯通,形成集汇集、分析于一体的市数字民政一体化监管“一库五系统”数据治理架构,横向整合“民生保障”和“补贴认证”2 类 11 项民政应用,纵向整合举止、进入 2大维度 142 个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模型,覆盖救助业务动态感知、应享未享、应退未退等典型风险场景,清洗分析生存、患病、残疾等 29 类政务监测数据,累计下发预警信息 7.3 万条、核实率达 99.4%,3154 人纳入低保、特困等民政救助范围。二是监测人群广。对接市一体化平台、省社会救助主题库,获取医保、人社等 13 个部门的低收入人口 96.4 万人,链接救助帮扶数据 589.7万条,打造“温暖清单”,实现各类救助待遇“一屏统览”。构建涵盖全市 14 个救助职能部门 18 类救助事项的一体化 AI 协查模式,形成覆盖省域 16 市和 50 类核查领域的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一体化核对模式,今年以来累计核对城乡低保、困难职工等 8 类低收入人口 13.6 万人次,精准锁定疑点情况 4.8 万条,发现致贫因素 1.1 万条。三是监测业务多。将 142 个监测模型指标同步应用于未成年人保护、高龄补贴等 6 类主动服务场景。汇聚 60岁以上老年人口 250 万人,定期比对高龄补贴发放信息和 2.2 万名机构老年人住院时间;构建“信息核对+收养评估”“动态监测+智能预警”7 类儿童监测模型,将 1.1 万人纳入孤困、留守、流动儿童主题数据库;打造“微心愿”应用程序,为 3 类民政服务对象链接全市 40 家社工机构和 90 家志愿服务组织,一站式实现政社联动、供需智配,回应服务诉求。接入短信服务平台和公安、城管等 6 个部门的 1538 个视频监控,3 分钟形成调度指令,30 分钟完成流浪乞讨救助服务。

  三、构建服务流程一体化监督管理模型,服务效能从“人盯流程”迈向“数据驱动”。一是构建事前校验模型。针对事前选址工作,构建省内首个手机信令民政应用大模型,整合 POI 热力分布、行动轨迹、漫游套餐等 4 类手机信令数据,网格化评估就餐、服务及交通便利性,形成低收入人口“热力地图”,确定20 处最佳老年食堂选址点位。针对事前核验工作,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为封顶线建立“潜在帮扶家庭数据库”,以6 类救助待遇为层级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分别纳入 2.1万人和 9.6 万人;面向医疗救助、资助参保、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廉租补贴、电量补贴 5 项保障待遇构建“生存状态+低保(特困)身份+人证一致性+收入登记”多重验证模型,在业务受理阶段自动开展合规性预审,今年以来通过身份、收入等数据库信息校验实现相关待遇“免申即享”或“静默认证”5.9 万人次。二是构建事中监测模型。按照流程标准化原则,系统梳理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流浪乞讨救助 3 类服务事项,围绕侵害排查、社会服务、巡查护送等 12 项流程建立“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全节点风险监管模型,实时采集“一事一议”“容错纠错”等 4类业务办理进度数据。针对“信访处置”“排查任务”2 类超时办件自动识别发送预警,面向患病、学龄等 4 类重点内容发出关注提示,实现经办人员与 AI 大模型的“人机交互”,防范化解20 项社会关注、群众关切问题,“一事一议”个体化认定救助对象 15 人,主动探访 145 人,帮办申请 129 件,办结率 86%。三是构建事后评议模型。将满意度、服务时间、服务人数、覆盖率等 6 类可量化、可操作的评测指标纳入加权赋值范围,构建民生事项“上报、受理、分拨、处置、反馈、办结、评价”七步闭环处置流程,形成社会救助全流程“数字绩效”评测模式,今年以来特困供养对象住院陪护服务等事项满意度超 95%,实现社会救助温暖“可感可及”。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