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渤海新区:柔性执法呵护经营主体发展

黄渤海新区 2025-08-18 09:4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针对企业经营中的关切诉求,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监管服务”。在此背景下,烟台黄渤海新区积极践行“放管服”改革精神,创新执法模式,积极推行柔性执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减轻企业经营压力,支持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理念之变 刚柔并济显温度

  “不用罚款,这可太好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真是有力度更有温度!”黄渤海新区某餐饮店经营者拿着市场监督管理局送达的《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惊喜又感慨。

  原来,他因未及时变更《食品经营许可证》,在未取得冷食类食品制售许可的情况下经营了冷食,面临着处罚。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执法人员没有直接开罚单,而是耐心指出了问题所在,督促并指导他重新办理了许可证,顺利增加了冷食类(仅简单制售)的经营项目。看着崭新的许可证,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这下可以安心合法地经营冷食了。”

  这温情一幕,正是全区秉持“柔性执法”理念,将刚性制度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中探索并有效构建了一套“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执法新模式。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领域已有163起案件获得“不予处罚”的容错空间,43起案件获得“减轻处罚”的整改机会。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市场主体得以喘息、纠错、规范、成长的鲜活故事。

  方式之新 双向互动激活力

  “以前被罚了才知道问题在哪儿,现在执法人员定期上门指导,我们经营更规范、更安心了。”区内某连锁超市李店长的切身感受,道出了黄渤海新区执法方式的可喜转变。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将严格执法与倾听诉求、精准帮扶相结合,让执法更具温情与实效。执法的本质是维护市场秩序和群众权益,黄渤海新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推动执法从单向命令向双向互动跃升。

  “执法+服务”模式是其鲜明特色。在餐饮、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执法人员主动开展“普法上门”活动,变被动查处为主动服务,帮助企业提前识别风险、规避隐患。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执法人员不再止步于“事后查处”,而是提前走进餐饮单位后厨,手把手指导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台账记录,为企业筑起风险“防火墙”。

  在近期的“转供电”环节违规加价专项检查中,这种“说理式执法”“服务型监管”得到了充分体现。执法人员不再是简单的检查者,而是手持政策文件,与相关主体面对面深入沟通存在的问题,进行“靶向指导”,并针对具体实际,提出清晰、可操作的整改建议,为其指明合规方向。这种互动式的执法过程,有效化解了抵触情绪,提升了整改效率。

  成效之实 矛盾化解促和谐

  “原本只是想讨个说法,没想到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市民张先生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张先生新买的冰箱出现了性能问题,与商家多次协商退款未果。抱着“讨个说法”的想法,他向黄渤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令人意外的是,执法人员没有简单地开出罚单了事,而是把双方请到一起,耐心调解。最终,商家不仅为张先生办理了全额退款,还主动给予赔偿。

  自推行柔性执法以来,市场监管人员面对纠纷,不再是机械地套用罚则,而是更多地扮演起调解员和沟通桥梁的角色,力求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全区消费纠纷调解成功率与消费者满意度显著提升。

  黄渤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看来,监管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追求“罚了多少款、办了多少案”,而是通过规范秩序,让经营者安心经营,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最终守护的是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区域良好的营商环境。

  “柔性执法不是‘弱化执法’,而是通过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式追求‘良法善治’。”黄渤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柔性执法机制,让执法有法律的力度,更有民生的温度,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营造更优环境。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