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陕西这位姑娘过户手机号的遭遇,怕是戳中了不少人办事的痛点。用了十多年的手机号,绑着微信、学校信息,想从70岁奶奶名下过户过来,愣是被折腾了俩月。移动营业厅先说“吉祥号非直系亲属不能过”,甩出俩方案,要么预存1000块绑20年最低消费,要么先过给爸爸再转过来。选了后者吧,村委会白纸黑字盖了章的证明不认,非得要派出所重开;等派出所公章盖好了,一句“公章不清晰”又给打回原点。
这事最让人窝火的,是“吉祥号”成了刁难人的借口。尾号0033算啥稀有的吉祥号?可就因为戴了这顶帽子,就得被绑20年消费,20年啊,姑娘现在20岁,等套餐到期都40了,谁能保证这么久不换号、不换套餐?这种“霸王条款”,与其说是防风险,不如说是打着规则的旗号薅羊毛。
更气人的是证明来证明去的折腾。村委会开的亲属关系证明,营业厅不认,非得让姑娘去派出所开证明,等到派出所开了证明,又拿“公章不清晰”说事儿。派出所的章盖得清不清,这是老百姓能说了算的吗?非要让姑娘在村委会、派出所之间跑断腿,这不是故意折腾人吗?
戏剧化的是,记者一介入,营业厅态度就变了,说可以“出车陪同补盖公章”。可早干嘛去了?姑娘俩月的时间成本、来回的路费,谁来补?说到底,不是办不了,是不想好好办。这些年“放管服”喊得响,深圳早就能用数据共享查亲属关系,浙江凭身份证能办700多件事,咋到了你这儿,就还抱着“能卡就卡”的老思路?
其实老百姓不怕按规矩办事。姑娘愿意跑老家开证明,愿意等审批,说明咱认流程、守规则。但规则绝不能滥用,客户也不是“橡皮泥”,想咋捏就咋捏。吉祥号的捆绑消费,合不合理?村委会证明和派出所证明,为啥非得二选一?公章清晰与否,能不能灵活核实?这些问题,不该让办事的老百姓来扛。
一个手机号过户,折腾俩月还没办成,这背后反映的,是服务意识的淡薄。咱老百姓办事,要的不是“闯关”,是顺畅;要的不是“刁难”,是省心。少点所谓“吉祥号”的套路,少拿证明和公章当挡箭牌,多点“数据跑代替群众跑”的实在,老百姓才能真省心,办事窗口也才能真正暖人心。(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