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11:30,莱州湾海庙港,盛军把最后两桶淡水拎上“鲁莱州渔60917”渔船,回头冲甲板吼了一嗓子:“起锚!”蓝底白字的“海蜇旗”应声升起,盛军船长的渔船开启了今年海蜇专项捕捞“第一网”的行程。
与此同时,烟台市131艘刺网渔船的汽笛拉响,渤海海域2025年海蜇专项捕捞正式开启。
“今年旗子颜色比往年艳。”盛军拍了拍旗角,“政府规定必须挂,卫星24小时盯着,谁乱来就罚谁。”
7月15日12:00—18:00,盛军驾驶着渔船奔赴“聚宝盆”。他把航线定在东南偏东,目的地是东营广利港外15海里。那片海,去年只有零星海蜇,今年却成了“唯一战场”。“东营放了苗,咱们烟台没放,海蜇全奔那儿去开‘派对’了。”盛军把电子海图放大,红线像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
18:30,船队抵达目的地。海面上飘着一层淡粉色的“水母云”。大副老赵把网具检查了三遍:90毫米网目的刺网,新换的液压起网机,北斗定位终端闪着绿光。盛军把对讲机调到公共频道,听见各船此起彼伏的报位声——这画面,像一场静默的“围猎”。
7月15日19:00—次日05:00,下网、起网、再下网……“第一网下去,心里没底。”盛军把30张网撒成半月形。19:45,起网机轰鸣,第一串“海中白玉”破水而出。最大的面蜇直径超过80厘米,重达百斤,在甲板灯光下泛着瓷釉般的光泽;小的只有巴掌大,被船员戏称为“零钱”。
“面蜇!全是面蜇!”看着捕捞上来的海蜇,老赵兴奋地嗓音变了调。盛军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面蜇出成率高,没有沙蜇混杂,每斤能多卖0.3元。
一夜三网,甲板上渐渐堆起一座“海蜇山”。GPS轨迹显示,鲁莱州渔60917号船在半径1.5海里的圆圈里来回画了6圈,以网为笔在海上写下一串省略号。
7月16日06:00,称重、算账。
“满舱!”随着最后一只海蜇滑进舱,电子吊秤定格在“14240斤”。
7月16日08:30,返港后,冷链开始“赛跑”!船头调向莱州湾,航速拉到11节。盛军打开对讲机:“60917返航,预计10点靠岸。”频道里立刻传来收货老板的声音:“给你留2号泊位,冰水已备好!”
10:15,渔船靠岸。检测员迎上来,10秒完成毒素快检。“嘭”!冷链车后门被放下,碎冰像瀑布一样泻进车厢。盛军把“定点上岸”蓝色标签贴在每一筐海蜇上,“没这个标签,市场不收。”
“这一趟只捕捞了一万多斤海蜇,产量比去年少了,去年每趟都能捕捞2万多斤,但今年海蜇品种却是纯面蜇,没掺和沙蜇!”盛军捧起一只直径近一米的“巨无霸”,笑得见牙不见眼。他算了一笔账:去年海蜇收购价2元/斤,今年2.5—2.6元/斤,一船货就能卖3万多元,比往年多赚三成。
“第一网的捕捞量少是少了点,但今年海蜇单价高,算下来比去年多赚3000块。”盛军把烟叼在嘴角,没点,“关键是不用再挑沙蜇,省了人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渤海海蜇玩起了“躲猫猫”。今年渤海海蜇,呈现出“东营独大”格局:仅广利港外海域出现规模化集群,而莱州、蓬莱、龙口、潍坊、滨州海域均“颗粒无收”。究其原因,渔民指向增殖放流:“东营投了海蜇苗,其他地儿没投,海蜇全扎堆了!”于是,我市今年的131艘海蜇捕捞船集体转移,广利港外成了一口“聚宝盆”。
而随着今年最严格伏季休渔政策的执行,渔政37016艇雷达24小时扫海,如果渔船有套牌、关AIS的行为,将一律押港。烟台131艘持证捕捞海蜇的渔船,也全部被纳入北斗监控,违规即召回。同时,莱州湾中心渔港24小时执法艇伴航。
渔船靠岸、海蜇卸货后,盛军和他们的船工们顾不上一天一夜的疲劳,又拔锚起航,开启了另一波的海蜇捕捞之旅。20天捕捞季才刚开始,盛军和他的60917号船已在期待下一网——也许更大,也许更贵,但肯定同样晶莹。
随着20天的海蜇捕捞季开启,烟台人的“醋拌海蜇头”“海蜇汤”已上桌!
YMG全媒体记者 姜晓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