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综合保税区打造低碳智慧园区样板——50%绿电替代跑赢“炎夏大考”

烟台综合保税区 2025-07-15 10:14

  炎炎夏日,随着用电量剧增,多地电网负荷迎来高峰。而在烟台综合保税区,一场绿色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该区打造山东省首个集绿色供能、低碳用能、多网融合、智慧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低碳智慧综保区示范项目,实现通勤场景100%绿电覆盖,跑出了绿色发展“加速度”。

  光伏车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慧冷热机房……7月14日,记者走进烟台综合保税区发现,绿色低碳理念在园区内随处可见。管委综合楼前,60kWp光伏车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产生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车棚的阴影里,新能源汽车正在以绿电充电。

  “在夏季日照比较好的情况下,园区用电基本上50%是由光伏发电,剩余50%用市电,这个替代比例是相当高的。就拿这处光伏车棚来说,目前日均发电量378kWh,日均自用电量达341kWh。”中节能(山东)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零碳事业部总经理宋丹青向记者介绍。

  在能源供应端,园区利用建筑屋顶、停车场等场地,布设了两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同步布设并网设备及储能系统,实现绿电就地消纳,满足了园区内充电桩、照明、空调等设备的电力供应需求。除光伏车棚外,电子大厦屋顶光伏电站装机容量620kWp,已于5月28日并网发电。目前该电站日均发电3346kWh,其中日均上网电量1051kWh,日均自用电量2295kWh。

  从完全依赖市电,到绿电“造血”、就地消纳,这一转变,可以为园区带来哪些益处?宋丹青算了一笔账:仅电子大厦屋顶光伏电站一项,全部运营后年发电量可达70.23万度,替代51%的化石能源,年节省电费25.3万元,为园区绿色供电、低碳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烟台综合保税区低碳智慧园区能源管理项目,由中节能(山东)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建。项目采用能源托管形式,总投资约500万元,于5月28日完工并网,6月1日正式运营。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项目构建了三个核心板块,包括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近零碳楼宇改造、智慧能源管控平台,致力于打造“自发自用、多能互补”的近零碳园区样板。

  何为光储充一体化?“我们在园区布设了光伏板、储能电池和智能充电桩 ,其中光伏电站就像‘绿色发电机’,白天发电供园区使用;储能系统像‘电力海绵’,低价时存电、高价时放电,降低用电成本;充电桩则优先用光伏发的绿电,三者组成了一个灵活的小型智能电网。”宋丹青解释道,目前园区布设了2组储能柜,2处8支新能源车充电枪,2处20个电动车充电位,有力支撑园区人员“绿色通勤”。 

  走进综保区管委综合楼机房,改造后的智慧冷热系统令人眼前一亮。“以前机房设备老旧,能效低下,现在更换了高效水泵,加装了变频器、温测网络、自控系统,机房能效一下子提升了20%。”现场,一名工作人员指着智能温控设备介绍。在他看来,“现在空调和供暖系统像‘智能管家’,可以自动调节,既舒适又省电,整体节能率超10% ,夏天办公再也不会忽冷忽热啦!”

  想要做到绿色、低碳,除了硬件设施,背后的“智慧大脑”同样重要。在园区科创中心一楼会议室里,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大屏闪着亮光,光伏发电曲线、储能充放状态、充电桩使用数据、能耗分析图表等内容一览无余。

  “这是我们为园区量身打造的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平台涵盖用能监测、能效优化、碳资产管理、设备智能运维等核心功能模块,覆盖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在这里,每一度绿电、每一次调峰、每一份能耗数据都被精准捕捉。”宋丹青介绍,平台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支持第三方数据采集平台接入与实时数据处理,满足能源系统智能化、可视化、精细化管理需求,为园区节能降耗、绿色低碳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烟台综合保税区今年迎来了转型升级五周年。在零碳园区建设中,该区依托独特政策优势与开放平台功能率先启动相关工作,通过系统性整合清洁能源供应、智慧管控平台和绿色产业生态,为烟台乃至山东省的工业园区低碳转型提供了创新典范。“园区不仅要打造烟台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样板,更将以‘零碳技术 + 数字管理’为双引擎,探索可复制的‘零碳烟台模式’,为全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提供解题思路,引领绿色发展新潮流。”烟台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局四级主管万泽考说。

  据估测,整个项目运行后,预计每年能生产77万度绿电,相当于足够200个家庭用一年;绿电使用率达 90%,相当于减少308吨煤燃烧、减排768吨二氧化碳。

  “接下来,我们将以系统性、集成化、智慧化为核心理念,打破传统能源设施‘孤岛运行’局限,整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可调节负荷等碎片化资源形成规模化“园区虚拟发电厂”,并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升级和产业生态重构三大路径协同推进,打造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标杆园区。”万泽考表示。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