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之滨、昆嵛山下,大雨初歇后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云雾缥缈,为一棵棵茶芽注入天地灵气。日前,烟台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前往烟台市君沅茶场专业合作社和烟台市供销社龙泉茶园,围绕“烟台茶产业推进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视察活动。政协委员们在一望无际的茶园里察看茶树的生长情况,探讨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放眼望去,满目郁郁葱葱,就像茶产业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烟台作为北纬37°——中国纬度最高的茶区,也是中国少有的海岸茶区,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至元代初年,在明代已初具规模,建国初期茶叶生产已十分兴盛。地理位置的双重独特性造就了烟台茶叶片肥厚、滋味鲜爽、香气悠长、内含物丰富、品质独特的特点。去年,烟台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充分调研,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形成了《关于“实施重点突破 培育提升烟台茶产业”的建议案》。今年,烟台市政协继续关注茶产业发展,组织开展专题视察,以仙境协商赋能茶产业绿色发展。
专题协商
为茶业困局支招
“烟台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烟台市政协关于‘培育提升烟台茶产业’建议案的落地。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1.6万亩,年产成品茶约560吨,产值3.2亿元。”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晨光说。烟台市农业农村局为突破茶树品种研发瓶颈,加速新技术落地,实施种业攻坚行动,积极整合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市农科院以及有关茶企资源,牵头组建了茶叶育种联合攻关团队,聚焦全市茶树品种选育、良种繁育设施建设、新技术研发应用等关键环节,通过杂交育种、系统选育等技术,自主研发培育出“北茶1号”等北方抗寒、抗旱、抗冻的茶树品种,配套建成200万株/年的现代化育苗基地,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加强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培训交流,并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及交流大会促进技艺的传承。”吴晨光说,“我们积极争取省级高效特色农业项目资金,建设标准化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参加展会强化展销推介。举办第四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邀请70余位专家学者研讨茶文化赋能路径,持续提升‘烟台绿茶’的地标品牌价值。”
烟台市供销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在茶叶品牌建设、实施文化赋能工程、品质提升绿色引领工程等方面持续发力。“我们在烟台机场开设供销社烟台茶产品专柜,与铁路部门合作,开展供销社产品进车站、上火车活动,供销社文创烟台茶等产品入驻烟台市博物馆文创中心,通过参加各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展会,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烟台市供销社党组成员、工会主席葛平洋说。在文化赋能方面,烟台市供销社立足烟台道家茶文化和丰富的茶资源,全面开展“茶+文化、茶+旅游、茶+健康”等茶旅深度融合活动。在烟台市供销社龙泉茶园开展了茶文化研学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在实施品质提升绿色引领工程方面,烟台市供销社茶业有限公司在龙泉、招虎山两处茶园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工程120亩,实施老旧钢架大棚维修改造30亩。累计为茶企争取扶持资金100万元。
专题视察
为茶事未来谋划
根据烟台市农业农村局、烟台市供销社的工作落实情况,结合实地视察发现的具体问题,烟台市政协开展了专题视察座谈会暨食品行业议事室活动,委员们分别提出意见和建议。
烟台市政协常委于自强认为,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应加快推动烟台茶产业生态低碳转型发展。“一方面,我们应持续推进生态有机的高标准茶园基地建设,加速推进茶园改造与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我们应抓住现在全球变暖和降水线北移的特点,持续优化茶叶区域布局,加速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强化有机产品认证,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行业诚信体系,加强茶叶行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于自强说。
“我们要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为茶产业建设科技装备、创新经营体系等提供保障。”烟台市政协委员张植斌说。张植斌建议要加大金融信贷服务支持力度,设立多层次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茶企提供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支持。打造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茶农茶企提供投资咨询、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健全茶产业金融评估体系与信用体系等配套措施,持续推进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与风险管理市场的建设。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此,烟台市政协委员于超亮提出应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制定茶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计划,对茶树新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智能装备研发、茶叶深加工等关键领域给予重点支持。“我们可以建立行业性、区域性的‘互联网+科研成果交易平台’,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提倡茶资源的跨界开发和全价利用,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茶产业知识产权体系,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于超亮说。
“实施‘品牌强茶’战略是提高茶叶质量和生产效益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加强名优茶精品品牌培育。”烟台市政协委员林治国说。要打造出像张裕葡萄酒一样的品牌就要建立烟台茶叶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茶叶品牌服务推广平台,建立政府、高校院所、社会机构、协会等多层次孵化建设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品牌建设政策保障力度。发挥茶企品牌建设主体作用,丰富茶叶消费场景,讲好品牌故事,探索年轻化、品质化、个性化、社交化表达。
烟台市政协委员华永良认为,茶文化是引领茶产业提升附加值的新质生产力,是茶产业发展的精神内核和逻辑底层,可以有力地推动茶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我们要深化茶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探索新茶饮、茶旅游、茶空间等新赛道,持续打造以IP运营为核心的‘茶叶+’系列产业,发展新业态与新模式。”华永良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打造一批精品景点、线路、茶乡,加快茶产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激发消费侧需求潜力,同时,建立茶文化产业人才支持与激励机制,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吸纳并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固本守正
为茶叶赋予厚重韵味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一代代烟台茶人的接续奋斗下,烟台茶产业已初有收获。今年7月,烟台市和心意茶叶专业合作社参与国家茶叶贮存标准修订;2021年“烟台绿茶”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继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烟台葡萄酒后的又一张城市名片;成功创立了区域公用品牌——烟台绿茶、烟台桑叶茶、海阳绿茶;2020年供销社龙泉茶园、招虎山茶园获批“国家茶叶栽培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我市自主研发培育的“北茶1号”获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和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烟茶7号”“烟茶9号”获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研制出1套烟台黄茶、1套烟台绿茶扁形茗茶和1套烟台红茶加工工艺,探索出2套烟台青茶加工工艺,涌现出张志刚、于超亮、于晓霞等一批制茶大师和茶艺师。从品牌建立到新品种选育再到参与标准制定,烟台茶产业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历史与现实在此相融,传统与现代携手共舞,一壶清茶袅袅升腾,泡成独属北纬37°黄金海岸的香气。烟台这座令人向往和回味的仙境之城、鲜美福地,正在紧抓后发优势,不断积蓄力量,在仙境协商的助推下,协力让这缕烟台茶香飘向全国、飘向世界。
记者 王瑶
通讯员 张新强 李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