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霓虹遇见田间晨露,当代码键盘换成农具把手,有这样一群人正带着知识与热血重返土地,他们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以情怀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新农人·兴乡村》专栏聚焦莱山乡土大地上的创新实践,将镜头对准这些扎根土地的追梦者,记录他们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如何用一颗颗“共富果”甜了乡亲们的生活。“新农人们”脚下沾着泥土,眼中闪着星光,正用青春与智慧在莱山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在莱山区解甲庄街道南水桃林村的山坡上,200亩梨园层层叠叠,金黄的“山农酥梨”长势旺盛——这片全国首个山农酥梨示范基地正用累累硕果讲述着一个“新农人”的创业传奇。从2017年的一片荒地到如今年产值超300万元的现代化农业基地,这位烟台祥隆中药生态农业负责人用8年时间,在莱山土地上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破局:
当“书生”遇上“荒山坡”
2017年,烟台祥隆中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着山东农业大学研发的“山农酥梨”新品种来到南水桃林村时,面对的是村民怀疑的目光:“这外地梨种能在咱这儿结果?”更现实的困难是——荒山坡土壤贫瘠,传统种植模式根本行不通。

这位“书生农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学者陈学森团队请到田间地头。经过半年土壤检测与论证,他创新性引入欧洲密植矮化高纺锤形种植技术,将传统株行距从5米×6米缩至2米×4米,搭配日韩精细化修剪工艺。“就像给梨树设计了最佳生长姿势。”赵鹏冲蹲在梨树间比划着,“现在每亩植株数从22棵增至83棵,产量却提升3倍。”

烟台祥隆中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负责人 赵鹏冲
关键突破发生在2020年:首批挂果的山农酥梨单果重突破740克,含糖量15%以上,兼具砀山酥梨的耐储性与新梨7号的酥脆口感,一举填补国内中晚熟梨市场空白。2022年,基地荣膺国家级无公害认证。即将建成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更将节水60%、肥料利用率提升55%,成为区域现代农业的标杆。


革新:
用“中药渣”种出生态梨
走进水肥一体化基地,滴灌系统正将中药渣发酵的有机肥精准送达每株梨树根部,这套独创的“中药生态种植模式”藏着不少巧思:
变废为宝
与中药药企合作,将中药渣转化为有机堆肥,每亩地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200公斤;
智慧灌溉
建成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比传统灌溉节水60%,肥料利用率提高55%,被农业农村局列为“莱山节水农业示范项目”;
全程溯源
每颗梨从开花到采摘的生长数据全程可查,2022年基地顺利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2%提升至8.3%,基地产的梨果,鲜嫩多汁,清甜爽口。


富民:
200亩梨园带火一个村
产业兴,则乡村活。赵鹏冲盘活村里零散土地,实现200亩集约流转,年付租金20万元。基地常年提供20余个岗位,累计带动60户农民增收,户均年增收4万元。他毫无保留传授技术:“苗木、培训、销路,只要乡亲需要,我都尽力帮!”山农酥梨不仅直供商超、电商,年销超百万斤,更开发梨膏等深加工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



2023年,基地被中国日报网专题报道,赵鹏冲也成了周边村镇的“明星讲师”,每年开展种植培训20余场。在他带动下,莱山及周边已发展30个山农酥梨种植基地,形成“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单打独斗到联农带农,赵鹏冲用一颗酥梨诠释了新时代农人的担当。“让技术落地,让土地生金,让乡亲展颜”——这位扎根莱山的“梨专家”,正以科技之犁深耕希望田野,谱写着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