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基, 筑牢法治烟台

烟海e家 2025-06-27 06:49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城市治理亦如此。从立法到执法,从重大行政决策到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从党政机关法治能力提升到法治政府的组织领导——烟台以法为基,构建起科学、民主、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法治之城不停拔节生长。

  如今,具有烟台特色的“山、海、岛、水、林、城”法规规章体系基本成型,科学立法“烟台经验”在全国崭露锋芒;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均达100%,工作经验被司法部推介;创新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行政机关败诉率保持低位运行……

  科学立法“烟台经验”崭露锋芒

  立法是法治之先导,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如何约束政府权力让政府决策更加公开透明?如何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些都离不开立法。

  在烟台,立法的步伐始终稳健向前。今年3月,市司法局会同市人大法工委、烟台海事局赴烟台黄渤海新区开展《烟台市海上交通安全条例(草案)》立法调研,围绕海上安全主题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今年,继2024年出台3部地方性法规、2部政府规章之后,我市将高质量完成《烟台市海上交通安全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和《烟台市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等2部政府规章。自2015年获得立法权以来,我市共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24部、制定出台市政府规章22部,构建起具有烟台特色的“山、海、岛、水、林、城”法规规章体系。

  开展立法调研座谈会

  以海洋立法为例,我市把地方立法作为实施“经略海洋”战略的重要保障,“全环节”统筹涉海立法,做好立法调研、科学论证、集中宣传等工作。将专家论证作为立法审查必经程序,增强立法科学性、针对性。同时,注重开门立法,打造“立法民意直通车”。在省内率先出台保证公众参与立法的政府规章《烟台市政府立法公众参与规定》,完善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实现立项、起草、审查、实施全环节的公众参与。

  如今,科学立法“烟台经验”为全国提供了鲜活样本。我市推出了全国第一部产区保护地方性法规、第一部入海排污口管理政府规章,配合推出全省第一部海岛生态保护条例,烟台市海岛保护立法数量全国领先,烟台和龙口被司法部确定为立法联系点,“烟台经验”在国家立法层面得以体现。

  重大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

  以法为基,辅以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论证、民主协商与合法审查,城市发展就有了“精准导航”,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就更稳健。

  我市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重大行政决策范围及程序,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均达100%,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率、报备及时率、规范率均达100%。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2024年完成重大行政决策论证等事项5000余件次,工作经验被司法部推介。强化决策规范化建设,意见征集、专家论证、后评估等各环节实现全规范。

  针对重大行政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烟台建立起严格的风险评估启动机制。凡是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可能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利影响的,无论涉及领域、事项大小,一律要求决策承办单位进行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杜绝“带病决策”。

  树立法治用人导向,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具有法治经历占比达35.1%,法治人才教育做法全省推介。强化法治培训考查,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带头学法,推进“专业人”学考“专业法”和“指尖学法”,2024年组织庭审观摩近200场次。

  我市在全省率先组织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将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纳入年终述职和年度考核测评范围。强化督察考评,建立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机制、常态化法治督察机制,督察考核倒逼、激励作用日益强化。创新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1(总体预案)+47(专项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实现部省市县乡5级指挥系统智能互联,工作经验全省推广。

  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升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规规章体系和行政决策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市持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

  5月16日,芝罘区委组织部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举办“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题研讨班之“行政执法实务操作”培训,综合执法系统100余名执法骨干参训。此次培训聚焦一线执法痛点难点,靶向提升执法人员程序规范意识与案件办理能力。

  我市开展“伴随式”行政执法监督

  在烟台,这样的行政执法能力专项提升行动已是常态,全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创新“1+7”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执法和“1+X+Y”镇街执法模式,构建“综合执法+专业执法+镇域执法”协调协同机制。行政执法责任全面落实,首创“伴随式”执法监督,烟台构建卫生监管三位一体体系等做法被国家部委推介,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为此,福山区创新构建“点+员”立体化执法监督模式,通过设立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组建专业化行政执法监督员队伍,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执法监督网络。全市范围内,行政监督不断强化,与纪检、巡察联动经验在全省推广,财政透明度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政务公开全面推进,依申请公开答复率100%,被评为政务公开工作表现突出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度达99%以上,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和司法建议、检察建议按期办复率100%。

  记者 任雪娜 通讯员 朱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