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语:
当城市霓虹遇见田间晨露,当代码键盘换成农具把手,有这样一群人正带着知识与热血重返土地,他们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以情怀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新农人·兴乡村》专栏聚焦莱山乡土大地上的创新实践,将镜头对准这些扎根土地的追梦者,记录他们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如何用一颗颗“共富果”甜了乡亲们的生活。“新农人们”脚下沾着泥土,眼中闪着星光,正用青春与智慧在莱山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在莱山区院格庄街道初家汤村,一片由竹篱笆围起的乡野度假区正成为烟台近郊的“网红打卡地”——白墙黛瓦的农房改造成特色餐饮和精品民宿,闲置礼堂变身手作工坊,50亩花田随季节变换色彩……这个叫“初家汤・竹梦村”的项目,正是山东稻草人生态农业负责人张友庆用三年时间打造的"乡野度假生活示范村"。
破局:500万激活“沉睡资源”
2022年初,初家汤村还是个年轻人外流、房屋闲置的普通村落。“村里有50多间老房长期没人住,土地也荒着。”张友庆看中了这里距市区仅半小时车程的区位优势,带着500万元启动资金,将闲置资源打包转型:把破败农房改造成“竹元素”餐饮和民宿,将荒田规划为生态种植示范区,甚至把废弃礼堂改造成容纳200人的乡村会客厅。

山东稻草人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友庆
改造后的竹梦村亮点处处可见:材料上,大量使用竹、木、茅草等天然材质,连路灯都是竹编灯罩;功能上,形成“住宿+体验+购物”闭环——游客可住竹屋、采菊花、学竹编,再带走一袋有机农产品;运营上,引入“新村民”计划,吸引手作匠人、农创团队入驻,让老村落焕发新活力。




蝶变:2000万构建“农文旅生态圈”
三年深耕,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一个集休闲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度假、文化浸润于一体的近郊微度假目的地破茧成蝶。如今的竹梦村已形成“双区联动”格局:村庄示范区(15000㎡):50间闲置房变身“竹隐民宿”“陶艺工坊”“乡村咖啡馆”,一条用旧农具装饰的“时光巷道”成为拍照打卡点;花儿公社农业示范区(50亩):种植金丝皇菊、绿色生态蔬菜等,开发出菊花茶、手工皂等20余款衍生品,周末常举办"插秧节""丰收市集",让城市家庭体验农事乐趣。


项目的投入换来实打实的经济效益:带动30人就业,近50户村民户均增收8000元。农户张由福从前靠种地年入万元,如今在竹梦村经营兔子主题体验休闲和儿童电动车项目,年收入较之前翻了一番。

农户 张由福
启示:乡村振兴的“竹骨模式”
张友庆的“竹梦”背后,藏着一套可复制的乡村活化逻辑。资源重组:不搞大拆大建,而是用“微改造” 唤醒闲置资产;业态融合:农业打底(生态种植)、文旅赋能(体验活动)、产品变现(文创衍生品),形成“1+1+1>3”的效应;村民参与: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村民可通过房屋入股、参与经营、提供劳务等多渠道增收。


“我们想做的,不仅是打造一个旅游点,更是探索一条让乡村真正‘活’起来、村民富起来的可持续路径,让竹梦村成为真正的乡村生活美学样本。”张友庆对未来充满期望。从初家汤村到竹梦村,变的不仅是名字,更是乡村发展的思维方式。从闲置资源到活力热土,竹梦村的崛起,映照着莱山以文旅融合撬动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这片以竹为骨、以梦为帆的新乡村,正成为越来越多烟台人寻回乡愁、拥抱自然的“诗与远方”。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