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韦东奕在食堂被一群人围着拍照的视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画面里他低头专心吃饭,周围却有人举着手机凑近拍摄,甚至互相询问“拍到了吗”,这场景看着就让人感到不适,这是关注吗?这分明就是打扰,是对他的不尊重。我们都知道韦东奕是数学领域的优秀学者,但对人的尊重,是不是该比好奇心更重要?
说起来,大家对优秀人才产生好奇,想多关注一下很正常,谁不佩服有真才实学的人呢?但好奇也要把握好尺度。之前韦东奕本人就提到,舆论已经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北大也呼吁社会各界给学者营造安静的环境。试想一下,从事数学研究需要高度专注,要是整天被人群包围拍照,怎么能沉下心来钻研那些复杂的学术问题?这就像我们自己工作时被不断打扰,自然也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现在有些围观和“神化”其实跑偏了方向,甚至传播没有根据的八卦。真正的尊重,首先是把人当作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把他当作“网红”来消费。就像当年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后,前来祝贺的人们,甚至在屠呦呦家门口的电梯外排起了20多米的长队。这种以“致敬”为名的打扰,本质上是对个人的不尊重。回到韦东奕这件事,拍照本身不是问题,但前提是征得同意,而不是围着人家一顿猛拍,这是最基本的素养。
其实,真正的尊重源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吃饭、工作时被陌生人举着手机围拍,心里会不会觉得被冒犯?对韦东奕这样的学者而言,一张安静的书桌远比外界的关注更重要。我们与其凑上去拍照发朋友圈,不如多关注他所取得的成果,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好奇心。
希望今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都能多一份克制。优秀学者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但保护他们的前提,是先学会保持适当距离。尊重不是围观和拍照,而是懂得“不打扰”的边界,这不仅是对学者的尊重,更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社会素养。(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