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 兴乡村|陈泰宇:瀑拉谷里酿出乡村振兴的“紫色奇迹”

典范莱山 2025-06-19 10:10

  当城市霓虹遇见田间晨露,当代码键盘换成农具把手,有这样一群人正带着知识与热血重返土地,他们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以情怀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新农人·兴乡村》专栏聚焦莱山乡土大地上的创新实践,将镜头对准这些扎根土地的追梦者,记录他们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如何用一颗颗“共富果”甜了乡亲们的生活。“新农人们”脚下沾着泥土,眼中闪着星光,正用青春与智慧在莱山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在莱山区院格庄街道的群山之间,1.8万亩葡萄园如绿色地毯铺展在瀑拉河谷。瀑拉谷总经理陈泰宇穿梭其间,伸手轻托一簇簇长势喜人的小芒森葡萄,这位带领村民把荒山变成"优质葡萄种植酿造产区"的新农人,正用一杯葡萄酒的醇香,酿造着乡村振兴的莱山样本。

  荒山变身"黄金谷":

  一粒葡萄的产业革命

  2012年的瀑拉谷还是片荒山坡,陈泰宇第一次踏足时,脚下的碎石让葡萄苗都难以扎根。"这里昼夜温差大、矿物质土壤丰富,是天生的酿酒葡萄产区!"他带着团队研究这里的风土特性,引进小芒森、小味儿多等优质品种,硬是在荒山上种出了一片示范园。

  烟台瀑拉谷酒庄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泰宇

  于家汤村的于大姐加入瀑拉谷合作社后,她学会了滴灌施肥、抹芽绑缚等技能,"陈总请来的专家说,咱这儿的葡萄多酚含量比普通产区高12%,酿出的酒能拿国际大奖。"正如她所说,瀑拉谷的小芒森干白、擎山干红先后在柏林葡萄酒大奖赛等赛事中斩获17项大奖。

  三产融合"聚宝盆":

  从葡萄到文旅的价值跃迁

  陈泰宇创新推出的"葡萄酒+文旅"模式,游客可以在参观葡萄园的同时,亲手酿葡萄酒,体验参与其中的快乐。更令人称奇的是废弃葡萄藤的"变身"——经过粉碎发酵,这些"废料"成了有机肥料,每亩地每年节省成本800元。

  “企业+基地+联社”模式,让12家合作社拧成一股绳,联合各个子社成立联合社,壮大合作社力量,通过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提升农民整体的效率和效益。

  酒香漫谷:

  产学研融合的“醉美”画卷

  产学研合作领域,陈泰宇积极布局。与鲁东大学共建科研实践基地及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科技示范园,该示范园依托鲁东大学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以多种园艺作物和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育种研究与品种推广。陈泰宇还积极推动与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建葡萄良种选育与良法栽培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加强葡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提升葡萄品质和产量。

  在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方面,陈泰宇带领团队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合作,推进特种经济作物智能收获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建立示范验证基地,建设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中心,实现果园管理的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智慧化变革,建立葡萄栽培研究中心,为基层农田管理者提供服务。

  从高处俯瞰,瀑拉河蜿蜒穿过1.8万亩标准化葡萄园,从荒山到绿洲,从葡萄到红酒,这位新农人用12年时间证明:当科技与土地结合,当产业与文化共振,一串葡萄也能串起共富梦想,一条河谷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