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湾观澜 | 数字生态的裂变与重构

黄渤海新区 2025-06-05 10:24

  当全球产业版图被数字技术重新定义,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悄然发生。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积极抢抓数字经济新风口,统筹做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篇文章,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只有数字产业这个引擎马力十足,才能带动传统产业这艘巨轮在数字化浪潮中破浪前行。在长江路两侧的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区,一场产业生态的裂变正在加速:国工智能耗时七年打造的化工大模型,可以让化工企业进行15种垂直领域模型的协同分析,真正实现对化工场景的“深度思考”;恒远科技的“产线大脑”让高端装备制造效率大幅提升;渤聚通开发的安全生产多模态融合大模型数据集,重构了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些深耕垂直领域的企业,与华为云、腾讯云等头部企业共同构筑起热带雨林式生态。据统计,新区拥有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增至9家,数字经济关联企业400多家,打造数字项目100余个。这种由场景驱动、生态赋能的集群发展模式,正重塑区域数字产业竞争力。

  把握产业数字化主攻方向,以数字技术为战略支点撬动传统产业变革。当前,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引发新区传统产业的基因重组。走进万华化学,数字化系统正实时优化着全球最大MDI装置的生产参数,与国工智能合作的AI无人化学实验室将大幅提升研发效率;万隆真空冶金数字化平台的上线可提升生产效率30%以上,每年节约成本超百万元;烟台港矿石公司的双目AI视觉系统使物料处理效率提升47.5%,全自动码头综合接卸效率提高21.9%。当71家晨星工厂、21家智能工厂、79家绿色工厂形成集群效应,制造业正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跃升。

  这种数字生态的裂变与重构得益于新区创新生态的系统性突围。一是新区厚重的工业底座,催生了大量的应用需求,也为人工智能从基础算法走向行业落地提供了可能;二是政策层面的精准发力,新区出台《关于支持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200万元奖励;三是创新平台的加持,新区规划了“两区两廊”,布局大实验室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和转化平台、企业创业平台等“六大平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四是数字人才的立体化建设,通过产教融合、技能培训等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

  黄渤海新区的数字实践虽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深层挑战。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隐忧,都是亟待破解的课题。尤其是产业链协同效率待提升,虽引入华为云、腾讯云等头部企业,但本地企业与外来资源的深度协同仍需加强。未来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系统的竞争,黄渤海新区若能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将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有望培育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圈。

  数乘万物,数享未来。黄渤海新区的实践揭示着产业变革的本质规律:数字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生态重构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只有当化工大模型遇见智能工厂,当算法专家对话产业工人,才能够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孕育出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从而改变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范式。

  在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中,数字基因已深深融入新区这片热土,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场数字革命带来的新变化!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