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疃社区95岁老人孙传芳:豁达勤勉培育和睦家风

烟海e家 2025-06-03 09:08

  烟台融媒6月3日讯(记者 张苹 摄影报道)在芝罘区黄务街道杜家疃社区一个绿树掩映的农家小院里,95岁的孙传芳老人正坐在整洁的炕头,倚着木窗,将晒得金黄的萝卜干仔细装进玻璃罐。儿媳张映华端着热气腾腾的三鲜面推门而入,面条上卧着荷包蛋,汤里漂着几片青翠的菜叶。“妈,咱今天吃手擀面!”老人嗔怪地拍打儿媳的手背:“又起大早和面,不是说简单喝粥就好……”像这样温馨的对话,重复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一粥一饭藏养生智慧

  街坊们都说,老人长寿的密码藏在厨房里。清晨5点的薄雾中,总能看到孙传芳挎着竹篮去菜园摘露水未干的青菜,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饭吃七分饱,荤素巧搭配”的习惯,铁锅炖菜时必放晒干的萝卜干,蒸馒头总要掺些玉米面,就连给孙辈的零嘴也是自制的山楂片、地瓜干。

  “奶奶晒的萝卜干能放一整年,过年包饺子撒一把,比肉还香!”孙传芳老人的孙女至今记得,老人总把“吃应季、食本味”挂在嘴边。

  “每天忙忙碌碌干农活,也很少和人生气,所以身体健康,现在95岁了,除了耳朵背、摔了一次跤腿不好之外没啥毛病,记忆力很好。”孙传芳的儿媳张映华说,最近老人走路摔了一跤,只能坐在家里的炕上调养。这可把老人急坏了,她总惦记着要去赶大集、收拾菜园,每次都被自己按住了,让她养好了再走动。

  巧手传情系邻里乡情

  老榆木箱里珍藏的枣木饽饽模子,刻着牡丹与锦鲤的花纹,见证着老人“胶东面塑巧娘”的美誉。年轻时生产队里挣工分,她摸黑蒸好十二生肖花饽饽,天亮分给左邻右舍;儿媳坐月子时,她挎着竹篮送去用新麦蒸的“抱子石榴”形状的包子。如今虽腿脚不便,仍指导孙女捏面燕子:“面要三揉三醒,就像过日子得耐住性子。”

  “我婆婆特别勤快,年轻时总闲不住,园子里种的菜各式各样,到了饭点端上桌的饭也很精致,捏的大饽饽、包子、饺子可好看了。”张映华说,老人为人热情开朗,爱说爱笑,对人很好,每当村里的小孩、左邻右舍来家里,她总会给点东西拿着,有时是山楂片,有时是晒好的地瓜干,有时是一些瓜果蔬菜,村里很多人都和她处得很好,哪怕现在腿摔伤了在炕上坐着,家里也会有老人时常登门看望、送吃的,家里炕上总会有三五人坐着和她聊天。

  婆媳情深共筑和睦家风

  堂屋镜框里泛黄的全家福,定格着50年前张映华嫁进门的场景。月子里,婆婆彻夜摇着蒲扇驱蚊,把襁褓中的孙女揣在棉袄里暖着;孩子刚满月媳妇就去上班,婆婆便亲力亲为地将孙女带大;媳妇每天早上上班前,婆婆总会隔着院墙喊吃现成的早饭;20年前儿媳出车祸住院,七旬老人挎着竹篮,踩着积雪送去刚出锅的槐花包子……如今角色调换,张映华照着婆婆当年的菜谱变着花样做饭:春天的荠菜馄饨、夏至的绿豆凉粉、霜降后的栗子小米粥,灶台上永远温着养生茶。

  如今,孙传芳的5个子女陆续离世,仅剩一个儿子和儿媳常年照顾,两家住得很近,每天清晨起床后,儿媳便来陪伴。“我25岁嫁过来,婆婆对我真是没话说,我想吃包子了,她拎着盆就去我家发面,现在她岁数大了,该换成我照顾她了。”张映华说。

  5月11日母亲节当天,张映华送给婆婆一束粉红的康乃馨花束,还将花插在木柜上的玻璃瓶里,卡片上写着“妈妈,母亲节快乐”,孙传芳边满心欢喜地欣赏着边念叨:“花这些心思干啥,不用花这个钱。”屋檐下晾晒的干菜在晚风中沙沙作响,宛如吟唱着一曲跨越世纪的温暖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