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的三夼新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近年来,三夼新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该村由西水夼、东水夼、马蹄夼三个自然村融合而成,现有485户、1229人。自2023年建制调整以来,新村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文旅融合创新、集体经济提质和文明实践深化,逐步打造出乡村振兴的“三夼样板”。
文明实践树新风,文化赋能凝聚乡村魂
三夼新村立足百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匠心构建全域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占地200多平米的文化大院,每当夜幕降临,京剧票友的婉转唱腔与二胡的悠扬旋律交织,大鼓的铿锵节奏应和着观众喝彩,构筑起“百姓创艺、百姓共享”的鲜活文化图景。

沿600米文化长廊漫步,403方镌刻着典籍名言的墨韵刊板次第展开,将国学精粹化作可触可感的露天课堂。村中特设的书画展览室定期举办村民笔会,让丹青墨香浸润寻常百姓家。

在80平方米的剪纸工坊里,非遗传承人通过亲子体验、青少年研习等多元形式,让千年剪纸技艺绽放时代芳华。文化传承的深层次探索更体现在特色场馆建设中。补山葫芦窟珍藏书画大师赵文竹百余件珍品,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立体百科全书;楸华馆则搭建起产学研融合平台,与福山书画院等七家艺术机构建立战略合作,未来将打造辐射全国的艺术创作营地。

近年来,三夼新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研学活动30余次,被授予“国家文化大数据文化体验中心”“青岛电影学院影视创作基地”等称号,传统村落不断焕发出当代艺术活力。
集体经济强根基,党建引领拓宽致富路
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三夼新村以党建为笔、以山水为卷,创新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唤醒沉睡资产、激活文化基因三大工程,走出了一条“红绿相映、文旅生金”的共富新路径。
新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发展大樱桃、蓝莓、绿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致富增收。


利用村内8处闲置房屋进行民宿改造,按照每一座民宅原有的建筑基础,对民宿的外院、外围等进行设计规划和特色打造,坚持“修旧如旧”,打造“一院一景”的沉浸式乡居体验,让传统民居焕发网红气质。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村庄正变身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通过开发农事体验、非遗手作等特色项目,构建起了“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的全季旅游生态链,2024年三夼新村共计接待研学10余批,游客600余人。
基础设施焕新颜,乡村连片治理显成效
当青砖黛瓦邂逅水墨丹青,儒家经典融入街巷肌理,这座胶东古村正演绎着新时代的乡村美学革命。三夼新村通过全域连片治理工程,以“基础设施+文化浸润”双轮驱动,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桃花源。
累计铺设沥青路面4400平方米、方砖道路3000平方米,修缮灌溉道路及出水管近万米,新增绿化4500平方米、挡墙1000立方米,粉饰墙面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32盏,并建成2处休闲广场。以“恩德廉明惠”等儒家核心价值命名的街巷,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空间肌理,实现精神文脉与日常生活的深度交融。值得一提的是,三夼新村利用临街墙面绘制700平方米书画文化墙,邀请著名书画大师赵文竹团队创作,成为村中“网红打卡点”。

如今的三夼新村,正以产业为基、文化为魂、治理为要,在乡村振兴赛道上阔步前行。这个兼具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的新村,正以三村融合的“一盘棋”思维,绘就一幅基础设施完善、产业活力迸发、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