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栏 语:
当城市霓虹遇见田间晨露,当代码键盘换成农具把手,有这样一群人正带着知识与热血重返土地,他们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以情怀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新农人·兴乡村》专栏聚焦莱山乡土大地上的创新实践,将镜头对准这些扎根土地的追梦者,记录他们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如何用一颗颗“共富果”甜了乡亲们的生活。“新农人们”脚下沾着泥土,眼中闪着星光,正用青春与智慧在莱山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在莱山区解甲庄街道车家村的百亩葡萄园里,嫩绿的葡萄藤正舒展新叶,一串串青涩的果穗在五月的暖阳中悄然孕育。这片充满希望田野的背后,是"新农人"李旭和乡亲们正在编织的“葡萄共富梦”——从返乡创业青年到市级工友创业园带头人,他用7年时间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创新推广的“保姆式”帮扶模式已带动周边农户家庭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返乡创业:从“小白”到“葡萄专家”的蜕变
2018年,从事外贸行业的李旭做出惊人决定:回到家乡莱山区解甲庄种植葡萄。“当时亲戚都说我疯了,”回忆创业初期,他指着农场的首块试验田笑道,“当时疏于对葡萄技术管理的更新,造成葡萄大面积得病,2022年开始跟农大、烟台农科院的专家请教,走出去请进来,去蓬莱、龙口基地学习,对葡萄进行‘望闻问切’,从病虫害防治、水肥土壤管理等全方位诊断,才避免了更大损失。”

“葡萄专家”:李旭
挫折让李旭意识到科技农业的重要性。他赴山东农科院学习,引入水肥一体化系统,在农场葡萄大棚,李旭正在仔细观察土壤样本,“现代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而是数据化精准管理。”他手机里的气象预警APP与农事记录系统,印证着“新农人”的科技范儿。
带动共富:免费技术+包销模式的"造血式"帮扶
在云谷农场的葡萄种植区,十几位村民正熟练地进行藤蔓剪接和绑枝作业,她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每一株葡萄藤都被精心修剪成统一的“Y 型”架式。"每株葡萄只留两条主蔓,多余的侧枝必须剪掉。"村民于克叶边操作边展示着李旭团队传授的“三剪法”,“剪弱留壮、剪密留疏、剪病留健,按这法子种出的葡萄串大味甜。”


这种“免费技术+包销”的“造血式”帮扶模式,正让越来越多村民尝到甜头。农业团队不仅免费提供种苗和管理技术,还全程指导葡萄种植的每个环节,从藤蔓修剪到病虫害防治,再到最后的采收销售。目前,李旭已带动周边近20亩葡萄种植,每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将50多位农民培养成专业果树管理人员。2021-2024年,在市、区农技中心和总工会支持下,这里还举办了三届农业生产技能大比武,以赛代练促提升,让"抱团发展"的理念深植人心。




三产融合:从田间到课堂再到直播间的价值跃迁
“快看!这串葡萄芽上有五片新叶!”在云谷农场的葡萄架下,中学生们举着放大镜观察着藤蔓的生长节点。五月的葡萄正值新梢生长期,李旭团队将研学内容升级为“葡萄生长观测员”主题。“我们给每串葡萄都挂上了‘生长档案牌’,现在要教会孩子们记录日均温、湿度对新梢生长的影响,这比课本上的植物学概念直观多了。”五月的葡萄园,正用生长的韵律,为研学课堂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2023年,李旭牵头成立“相约解甲庄文旅联合社”,以农业产业为支撑点,开展区域特色乡村旅游,带动周边20多个农业产业项目推出葡萄采摘节、农耕研学游。李旭介绍,直播让葡萄提前15天预售,价格比批发端高出30%。今年园区更定下“增产提质”双目标:大棚区产量从4万斤跃至5万斤,露天葡萄通过控产提质实现亩产增加2000斤,20万斤无公害葡萄将通过"直播预售+文旅团购"双线上市,9 月初就能摆上消费者餐桌。当葡萄藤攀上研学课堂的黑板、缠绕文旅IP的卷轴、垂落直播镜头的画框,三产融合的果实正越结越甜。




站在葡萄架下,李旭指着田间新铺设的智慧农业监测设备,勾勒出更广阔的共富图景:“下一步要建‘数字葡萄云平台’,让每个合作农户都能通过手机查看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我想让这片葡萄园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样本’”,李旭摩挲着葡萄叶说,“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让每棵藤都连着农户的笑脸。当科技赋能农业、文化反哺乡村、数据联通市场,葡萄藤上结出的就不只是果实,更是乡亲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日子。”如今,他的“葡萄共富梦”正随着新一季的藤蔓生长,在莱山的土地上舒展成一幅产业兴旺、人才回流、文化焕新的乡村振兴实景画。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