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专家解备涛携8000株淀粉类甘薯实验苗走进招远市夏甸镇四海薯业种植合作社实验田,标志着夏甸镇正式成为2025年山东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淀粉类甘薯实验基地。该项目以“守护乡土本色”为根基,以“公益联结民心”为纽带,以“科技重塑产业”为引擎,通过“政府主导+科研院所+合作社”联动模式,构建“种业链+公益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发展新格局,推动传统红薯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让“金疙瘩”变身乡村振兴“新引擎”。


科技赋能:以“芯”技术筑牢产业根基
此次合作中,山东省农科院将最新研发的“万薯24”“冀粉1号”“齐徐37”等淀粉类甘薯品种引入夏甸镇,通过脱毒育苗、智能栽培等技术提升甘薯品质与产量。解备涛表示:“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我们希望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夏甸甘薯产业注入可持续竞争力。”四海薯业合作社理事长原瑞峰介绍,基地将依托农科院技术支撑,打造从育苗到加工的全程标准化生产体系,预计带动周边农户亩均增收30%以上。


十八年坚守:从下岗工人到“甘薯大王”
作为项目落地的关键推动者,四海薯业理事长原瑞峰是当地红薯产业的领军人物。2005年,原瑞峰从企业下岗后,以0.1亩育苗田起步,历经18年深耕,将合作社发展为年育苗3000万棵、辐射全国10余省份的行业标杆。2017年因引进带病种薯损失20万元的教训,让他坚定了“科技兴农”之路,每年高价引进脱毒种苗,严格把控品质,其培育的薯苗成活率达95%以上,“薯乐年华”品牌更获评“中国甘薯产业博览会金奖”。

三链融合:强村富民的“红薯密码”
夏甸镇探索的“三链融合”模式成效显著:种业链:与烟台农科院合作开展“烟薯25”品种试验,建成胶东地区最大脱毒苗繁育基地;公益链:免费向村民提供薯苗,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年支付工资超30万元;创新链:通过抖音电商拓展全国市场,2024年订单量突破6000万棵,带动300余农户年增收1500万元。


一颗红薯的温度:诠释新时代农业担当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培育最好的薯苗,更要让土地真正惠及农民。”原瑞峰说。从设立“烤红薯专柜”到建设50万斤储藏窖,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四海薯业见证了夏甸镇“小红薯”成长为“大产业”的蜕变。2022年,原瑞峰获评“齐鲁乡村之星”,合作社被授予“山东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未来,随着省乡村振兴项目的深入推进,夏甸镇将形成“科研—育苗—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预计2025年带动全镇甘薯种植规模突破5000亩。这颗用科技与初心浇灌的“金疙瘩”,正成为齐鲁大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