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蓝色药谷创造生物医药产业“非一线城市突围”样本

烟海e家 2025-05-22 07:14

当生物医药遇上创业大赛,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园区,64家企业用70%的降本增效给出了令人惊艳的答案。

这里没有一线城市的光环,却用独特的“闭环生态”让创新药研发周期缩短一半;这里不是传统医药高地,却凭借“共同成长合伙人”机制吸引着全球英才。短短3年间,这里从一片荒地蜕变为聚集了64家生物医药企业、20款一类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的产业高地。

随着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的启动,这座“生命岛”正以600万资助+全链条服务,向创业者抛出橄榄枝——不只是简单的资金扶持,更是一场关于产业未来的深度对话。

园区服务

为企业节省70%成本

“生物医药企业最怕什么?不是研发失败,而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瓶颈。”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集团行政助理徐文峰一语道破关键。

蓝色药谷的解题思路,是打造国内唯一的“销售—研发—中试—检验—生产—销售”闭环式垂直生态体系。

中试转化是细胞药物研发企业面临的最大门槛。这一环节通常占研发总成本的50%以上。蓝色药谷的核心优势,是建设国内级别最高、内容最全的细胞产品中试转化平台。

以佰鸿干细胞为例,其外泌体产线通过园区平台提前投产,仅设备共享和审批提速两项,便节省了超千万元的投入。“若在上海,同样面积的实验室年租金就要1500万元,而这里只需300万元。”佰鸿干细胞首席运营官王智明算了一笔账。

王智明提到一个细节:园区在《细胞治疗产业规划》草案中,6处采纳了企业的技术建议。“这种让企业参与顶层设计的姿态,比补贴更珍贵。”牟平区推行的“四证齐发”“先使用后付款”等创新模式,甚至允许企业豁免装修期租金,彻底颠覆了传统园区“先交钱再入驻”的规则。

面对烟台非一线城市的人才短板,园区联合企业推出了“山东籍人才返乡计划”,通过购房补贴、烟台优才卡等政策,吸引高端科研人才。清蕊生物则通过“技术合作+内部培养”双轨制,与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院等机构紧密合作,间接获取顶尖智力支持。

企业发展

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共生”

在蓝色药谷,企业不仅是政策受益者,更是产业生态的共建者。园区重点布局的细胞与再生医学、医用同位素、免疫力经济三大赛道,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资源互通。

东岛打造的细胞产品中试平台和基因编辑平台,直接承接国家卫生健康委两项重点研发任务。清蕊生物利用平台资源,积极开展干细胞储存业务,同时细胞再生医学项目研发迅速铺开。自企业2024年入驻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已申请了多项专利。“平台提供的CDMO(合同研发生产)服务,让我们能专注于创新药研发,不必自建生产线,让企业的有限资金可以投入到更多的研发项目上。”清蕊生物科技行政总裁沈元琳表示。

南岛则成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主战场。国内核医药领域双寡头之一的东诚药业将总部落户于此,其放射性药物临床批件数量占全省领先地位。

西岛正在孕育免疫力经济的未来图景。园区规划采用“一站一院一园一基金”的创新模式,重点推动人用新型疫苗的研发生产,为生物医药产业开辟新赛道。

在北岛,落户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运营海经大厦酒店及会议中心,打造高端研发及生活配套区。

企业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个体,而是相互赋能、共同成长的产业共同体。园区通过“四岛联动”的差异化布局,打造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催生出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创新成果。

目前除省实验室外,入园企业已有20款一类创新药物获得27个国内外临床批件,数量在全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25年还将有8款创新药取得临床批件。多家企业顺利完成多轮融资,推动IPO上市。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誉、拥有授权专利248余项、获批三类医疗器械7项、二类医疗器械28项等众多研究成果的佰鸿干细胞放弃了上海张江,落户烟台的原因耐人寻味。“一线城市不缺好项目,但这里让我们从‘参与者’变成‘生态共建者’。”王智明提到的“共同成长合伙人”机制,正是蓝色药谷的深层竞争力——企业与园区共享产业红利,而非简单的租赁关系。

大赛支持

600万资助背后的“长跑逻辑”

在蓝色药谷,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不是一场简单的赛事,而是生物医药创新项目融入产业生态的“快速通道”。

大赛以“政策+平台+资本”三位一体的模式,为参赛者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周期支持。最高600万元的综合资助只是起点,获奖项目可优先接入园区国家级中试平台、共享新药创制实验室等核心资源,大幅降低研发成本。这种“资金+基础设施”的组合拳,让初创企业能够轻装上阵,专注创新。

为了让创业人才享受更多的服务待遇,大赛创业企业类和创业项目类入选人才,可直接认定为烟台市D类高层次人才,发放烟台优才卡,持卡可享受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健、文化休闲等一系列的“留牟无忧”服务政策。

蓝色药谷的崛起,印证了生物医药产业“非一线城市突围”的可能性。这里没有短期资本追逐,有的是“陪你长跑”的政策定力;没有历史积淀,却有“让企业定义规则”的开放胸襟。正如沈元琳所言:“选择烟台,是押注未来十年的产业新蓝海。”随着创业大赛的启动,这座“生命岛”正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转化、更活的生态,向全球创新者发出邀约。

YMG全媒体记者 夏丹 张孙小娱

通讯员 杨舒程 孙海荣 赵婷婷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