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生不息·快评|约谈能管住视频平台?

烟海e家 2025-05-21 10:46

 

最近,内蒙古科尔沁区民政局发布声明,网名“摄影师千雨”的自媒体博主为博眼球,竟伪造科尔沁区婚姻登记处场景,让朋友假扮新人在颁证厅扭打以博眼球。有网友调侃说,现在的短视频平台快成“剧本批发部”了,但更值得深思的是,为啥摆拍造假屡禁不止?

摆拍造假屡禁不止,关键还是在于违法成本太低。这个“低”,针对的不仅仅是对造谣者的处罚,更关键的是对平台的处罚。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刷到过造谣案件的通报,可通报上大多都是对造谣者的处罚,鲜有见到对平台的处罚。这说明什么?说明平台审核失职几乎零成本!《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虽要求平台打击谣言,但对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平台,顶多是约谈、责令整改,难怪敢把摆拍当“流量工具”。

平台制造的“流量焦虑”,更是火上浇油。今天捧“性别对立”,明天推“家庭矛盾”,谁也拿不准,所以有的人就走上了摆拍造假的歪路子,毕竟摆拍视频成本低、见效快,有的甚至几天就能涨粉十几万。而平台呢,一边加重焦虑,一边收割流量,明码标价卖“流量加油包”,摆拍博主花几千元就能撬动百万播放。这种畸形生态,简直就是把创作者当韭菜割,把用户当流量包卖。

想刹住这股歪风,得从多方面下手。一方面要提高违法成本,对摆拍博主,除了罚款、拘留,还应让其承担社会损害赔偿;对平台,加大罚款力度,倒逼其建立严格审核机制。另一方面,平台算法要去毒化,少推“冲突”“卖惨”内容,多给真实记录、暖心故事流量,给原创视频额外推荐。最后,用户也能参与监督,对查实的举报者给予流量或者现金奖励,让老百姓成为虚假内容的“防火墙”。

当摆拍造假成了流量密码,当平台为了收割不择手段,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刷视频的快乐,更是对网络世界的基本信任。要知道,一个真实的镜头,可比一万个摆拍的剧本更有力量。(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