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敢救、能救、会救”看姜昭鹏事件的社会价值

胶东在线 2025-05-14 20:16

  2025年5月10日,位于烟台市的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学生姜昭鹏在春季高考途中勇救突发心梗同学的事件,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社会的多个维度,折射出个人担当、社会协作与制度弹性的多重意义,为我们审视当代社会的价值内核提供了生动范本。

  个人之光:道德勇气与专业素养的双重闪耀

  在“扶不扶”“救不救”仍困扰公众的今天,姜昭鹏的义举打破了社会对“道德冷漠”的刻板想象。在高考这场被视为人生重要转折点的考试面前,姜昭鹏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道德勇气。当同学突发心搏骤停,他没有丝毫犹豫,果断选择施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考试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震撼社会的“人生金句”,彰显了他高尚的价值观。

  而他能够成功施救,离不开平时在学校急救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技能的熟练运用,让他在“黄金4分钟”内抓住了挽救生命的关键机会。这不仅是个人道德勇气的体现,更是专业素养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敢救且能救”的青年榜样。

  网约车司机王涛同样值得称赞。在危急时刻,他保持冷静,提醒赶紧抢救,主动与交警沟通,申请闯红灯送医,将原本15分钟的车程缩短至7分钟。他的行为超越了职业责任的范畴,展现出普通市民在公共事件中积极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应急协作中的重要一环。

  社会协作:系统支持构筑生命救援绿色通道 

  交警部门在接到求助后,迅速作出反应,批准闯红灯请求,并通过实时调度保障送医路线畅通。这种“特事特办”的应急响应机制,打破了常规的束缚,为生命救援开辟了一条制度化的绿色通道,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灵活性和对生命的尊重。

  烟台山医院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在患者心搏骤停30分钟后,成功恢复其心跳,并转入后续治疗。这背后是医疗团队精湛的专业能力和“生命优先”的坚定救治原则,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疗机构在生命守护中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协作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育与制度:能力培养与人性关怀的双向奔赴

  姜昭鹏的急救能力,源于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的课程训练。这一案例充分印证了职业教育中实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为“急救教育进校园”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它让我们看到,职业教育不仅能培养专业技能,更能培养学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为社会输送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才。

  山东省招考办启用语文副题安排补考的决定,体现了教育考试机构在制度刚性与人性关怀之间的平衡。依据《考试管理规定》,在维护高考公平性的前提下,通过“特事特报”程序回应社会对善举的认可,延续了2014年江西“夺刀少年”补考先例,彰显了制度在特殊情境下的弹性空间,让制度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烟台市政法委授予姜昭鹏、王涛“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并给予奖励,从法律层面为善行提供了荣誉保障。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善举的肯定,更是对社会正能量的激励和引导。而补考机会的给予,则是对“德”与“才”并重人才观的制度性回应,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视。

  启示: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生态

  姜昭鹏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个人层面,我们应鼓励公众积极掌握急救技能,强化“生命优先”的价值观,让更多人在面对危机时,既有道德勇气去施救,又有专业能力能施救。

  在社会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协作网络,加强交警、医疗、交通等部门之间的联动,提升危机响应效率,让生命救援在各个环节都能无缝对接,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在制度层面,需要不断探索特殊情境下的救济机制,如合理的补考制度、完善的表彰机制等,平衡规则刚性与人性温度,让制度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守护者和引导者。

  姜昭鹏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教科书式救人”的个体案例,更是对社会协作效能与制度韧性的一次全面检验。它让我们看到,当道德勇气、专业能力、社会支持与制度弹性形成强大合力时,生命的奇迹得以创造,社会的正气得以弘扬。我们期待,这样的事件能成为构建“敢救—能救—会救”社会生态的重要推动力,让温暖与正义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绽放。

  (作者: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