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进度达成!福山用“全域打包”模式改写生态版图

福在福山 2025-04-23 09:30

  近日,记者在高疃镇东罗格庄的废弃矿坑治理项目现场看到,来回穿梭的车辆正在对治理区进行场地平整,生态修复工程已接近尾声。

  曾经裸露的土地如今披上了60厘米厚的“新衣”——优质种植土,近千株黑松以1.5米的间距整齐排列,坡脚处新修的排水沟泛着水泥的光泽,挡土墙与顶部围栏构成双重防护网。

  “再过一个雨季,这里就能看到连片的绿意了。”现场施工负责人指着边坡上穴栽的黑松苗说。

  转机始于2022年。国家启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资金支持政策后,福山区创新采用“全域打包”模式,将废弃矿山图斑整合申报,率先破题启动资金争取工作。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支持下,资金争取工作上升为举全市之力来抓的重点工作。连续3年,烟台市申报项目均获得山东省内评审第一名。

  2024年,以福山区为主要实施区域的山东黄渤海海岸带(烟台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申请成功,项目涉及福山区图斑193个、治理面积300公顷,占比达三分之一,实施后将全面改善福山区矿山生态环境和山体形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在高疃镇和臧家庄镇选取三处废弃矿山修复试点,见到了不一样的修复场景——

  高疃镇东罗格庄治理区,修复手段主要是覆土绿化,对矿坑进行场地平整,回填种植土,栽植黑松,撒播草籽;对矿坑边坡选择稳固地段进行穴栽黑松;沿坡脚修筑排水沟,在覆土区域边缘砌筑挡土墙;顶部设置防护围栏和警示牌。

  高疃镇邹格庄治理区,在延续以上修复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对东侧园地区域实施土壤改良,通过科学施肥提升土地肥力,使之成为优质的园地。

  臧家庄镇道村治理区,则是对采坑1号坑边坡进行危岩体清理,消除地质安全隐患,根据现场条件栽植更有观赏价值的柳树,将其修复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采坑2号坑恢复为耕地,种植小麦。

  即将开始修复的黄家村治理区,将采用撒播草种的方式,将原先损毁的土地变成草地;西林村治理区,将采用栽种苹果的方式,将原先损毁的土地变成园地;湘里村治理区,将采用种植小麦的方式,将原先损毁的土地变成耕地……

  “这些修复工程采用‘一矿一策’的治理方案,既注重消除安全隐患,又着力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福山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福山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筑牢了生命防线,还能唤醒土地活力,创造经济价值。平整后的矿坑变为可耕种的良田,土壤改良区可以发展特色种植,真正实现“废地变宝地”。更重要的是重建生态系统,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工程,形成新的生态屏障,使周边村庄的空气质量、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让村民们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正如当地村民所说,“现在满眼都是绿色,孩子们又能看到我们小时候见过的青山了。”

  这场“矿山变青山”的绿色转型,不仅改写了福山区的生态版图,更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福山区探索的“全域打包+一矿一策”治理模式,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资金筹措到技术应用,从工程实施到后期管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修复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福山区3处试点工程已完成总进度的90%。随着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逐步到位,这片曾因采矿“受伤”的土地,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