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大,这些同学的光,亮得不一样

烟台大学 2025-04-21 09:10
烟大校园里
每天都上演着属于学子们的鲜活故事
那些用声音编织感动的青春之音
那些守护法治梦想的青春之影
那些捕捉校园温度的青春之笔
……
他们或许
不是绩点接近4.0的学霸
不是发表顶刊论文的科研达人
不是履历耀眼的校园风云人物
不会一直处在校园聚光灯下
在属于自己的天地
点亮自己的青春注脚
见证着烟大的美好
收获着自己的成长 

  “心怀这个梦想 所以我必须这么做”

  学习反诈手语歌、拍摄反诈宣传视频、走进社区宣讲、在反诈中心实习......这些对烟大学子们来说并不算太“日常”的活动,却是法学院梁家琪最能收获充实与幸福的“宝藏”天地。

  信息化浪潮席卷的当下,电信网络诈骗如暗流涌动,面对浊流,梁家琪在心中燃起了抗争的火焰。“偶然间,我看到了‘法盾防诈’志愿服务队的公众号,学长学姐们活跃在学校和社区的身影让我深受鼓舞。”梁家琪毅然决定加入这个充满正义与热情的家庭,以青春之我,为构建“无诈”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在实践队中,她拍摄剪辑出有趣的短视频,前往社区用宣讲传递反诈知识。梁家琪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也让她更加坚信: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汇聚成守护社会的坚实屏障。

  在烟台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的实习期间,梁家琪参与了预警劝阻工作,接听96110反诈热线,那些来自群众的真实被骗经历,让她时时刻刻敲响心中的警钟。她协助警官解决困难,预防风险的发生,见证了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的层出不穷,也更加坚定了积极参与防诈反诈志愿服务活动的决心。

  梁家琪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电诈手段分享给同学、朋友和家人,希望他们能够提高反诈意识,增强反诈本领。每一次的分享都让她更加明白,反诈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项公益服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未来,梁家琪将继续为构建“无诈”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她深知,这条道路虽充满挑战,但每一步都承载着希望与光明“因为我心怀法治梦想,所以我必须这么做!”

  “话筒在手中 光在心中”

  △右三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沈峻如

  舞台的强光打在脸上时,沈峻如终于看清了自己颤抖的影子。

  第一次彩排时,站在舞台上,握紧话筒,手心沁出的汗水在金属表面留下斑驳的指纹。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大脑一瞬间竟一片空白,背好的台词宛如按下了一键删除。

  回到熟悉的练习室,在学长学姐的陪伴下为最终的上台做准备。她看着自己被勾画的有些破旧的稿件,渐渐有了些心安。而当最后演出真正开始,拿起话筒的她反而镇定了下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今拿着话筒站在聚光灯下的她,正庆幸自己从未放弃过的努力与坚持。她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开心,更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她以学生主持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站在舞台之上,用声音陪伴、见证着烟大一个又一个精彩时刻。“侧幕的追光灯依然忠实地勾勒着舞台边界,但我知道,真正的光源正在胸腔里生长。”

  “领略不曾相识的自己”

  前排左一为药学院 张迅△

  药学院的张迅一直是一个不善与人沟通的女生,而她如今却可以独立联络采访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写作成稿。这样“陌生”的改变让她十分惊喜。

  “一切都是在我成为烟台大学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的一名学生记者后开始变得不一样。”以前的她只是将自己封闭起来,默默磨砺着采稿能力,专注于雕琢技艺。那时的她从未曾真切设想过,当这些能力真正用到具体的活动和任务时将邂逅怎样独特的风景。

  从大一作为干事时跟着学长学姐一次次地出任务、写稿件,到如今自己去准备采访提纲,自己去联络被采访的老师,自己去和老师进行深入对话。当一切通过“自己”发生时,她认识到了全新的张迅。写作能力不断提升,表达能力不断精进,相比过去而言,她似乎在感受到了自己更加积极、上进的一面。

  “这份工作给予我生活别样的意义感,让我领略到了不曾相识的那一份自己。”

  “热爱 让我的时光五彩斑斓”

  △右一为药学院 曹睿涵

  曹睿涵从小爱思考、爱表达,踏入校园后,加入烟台大学辩论队是她最不需犹豫的决定。

  每逢准备比赛,她都会一头扎进资料的海洋,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挖掘有用的论据。这个过程,不仅拓宽了她的知识边界,更让她逐渐拥有了严谨的逻辑思维,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抽丝剥茧,直击核心。随着一场场讨论的深入,一次次比赛的历练,一回回复盘的打磨,她对竞技辩论的认知愈发深刻。辩论绝非大众所误解的口舌之争,而是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一场智慧的巅峰角力。

  而辩论所带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还在于志同道合的朋友。队友们性格各异,却因对辩论的热爱而紧密相连。大家或是感性细腻,或是满怀理想,彼此间奇妙的默契,让每一次交流都充满火花。在辩论队里,她们一起为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一起为比赛的胜利欢呼雀跃,一起为失败的苦涩互相安慰。

  她常常暗自庆幸,在大学生活刚刚拉开帷幕时,就找到了热爱的方向,并一直坚定地走了下来。“因为辩论,我的大学生活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

  “声音触摸青春 感动留在校园”

  △右三为外国语学院 陈焱祺

  两年前的一个普通的下午,在校园偶然间的一次驻足聆听,开启了陈焱祺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广播之旅

  加入烟台大学广播台后,她发现播音工作远比想象中更具挑战。深夜的导播间永远亮着暖黄的台灯,她和搭档对着调音台反复打磨节目。记得首次录制时,为了完美呈现优秀学子的经历,她走访了七个院系收集素材,整理了近三十小时的采访录音。而当节目播出后收到学长学姐的故事,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满格的幸福电量。

  她仍记得运动会时,骄阳把塑料椅晒得发烫,有个男生在长跑决赛的最后半圈重重摔在跑道上。全场惊呼中,她下意识攥紧话筒:"看!他撑着膝盖站起来了!"声音穿透欢呼声直抵云霄。当那个满身尘土的身影踉跄着冲过终点线,她的播报和看台上的掌声同时炸响,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原来声音可以成为托起勇气的风。

  某个落雨的傍晚,她在点歌环节收到匿名点歌:"能播《阳光总在风雨后》吗?实验数据全丢了。"当旋律混着雨声漫过教学楼时,导播间的玻璃窗上绽开一朵小彩虹。后来常有人告诉我,他们在梧桐道上听见我的声音会放慢脚步,说那些温柔的句子像月光铺在晚自习归途。原来我们日日擦拭的话筒,早已成为校园心跳的听诊器。

  如今路过三元湖畔,总会抬头望望那银色喇叭。它们悬在枫树枝丫间,把我们的青涩与成长谱成永不消磁的声波。“当某个黄昏的广播再度响起,或许会有新生驻足聆听,就像曾经的我那样,在电波交织的星河里,听见平凡岁月绽放的璀璨光芒。”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左一为化学化工学院 孙清怡

  化学化工学院的孙清怡已经连续两年担任了新生导助。说起理由真的很简单,我大一报到那天,自己的导助用热心负责照亮了我在新环境的忐忑不安。那时的我就想,明年今天,我也要站在迎新点,用同样的笑容和耐心,为学弟学妹们递上他们大学生活的第一份温暖。”

  这当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从迎新军训值班表的排期到任务分配,那段时间的她像被抽干了电量,工作只剩下责任在支撑,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但是同学们的依赖、老师的信任让她重拾信心,渐渐地她开始比之前更热爱这份工作。

  连续两年的导助经历,也让她见证了不少鲜活的风景,收获了感动的瞬间。第一次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是军训负责人竞选时,台上同学表现亮眼,从容自信的台风让她印象深刻。军训结束后三个班级联合举办团日活动,班团委分工协作默契,同学们积极响应,从策划到执行仅用几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大学首次团日活动。

  如今回望,当初怯生生叩响教室门的新生们,已能在答辩台上侃侃而谈;曾攥着衣角问路的少年,正带着项目书奔走于实验室长廊。担任导助是她和学弟学妹们双向成长的奇妙旅程。看着大家从青涩到从容,就像重新遇见了初入大学的自己。

  她突然懂得,原来导助的存在,并非高举火炬引领方向,而是如同微风相伴云朵,绿草相拥花儿,只要攒够勇气与热望,终会在某个黎明,与满园牡丹共赴一场盛大的绽放。

他们
为梦想信念的躬身行动
在成长路上收获不同的自己
在热爱的天地中驰骋飞扬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