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传统村落宛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岁月变迁的忠实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更是民族文化的鲜活载体,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招远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的总要求,启动传统村落改造提升工程,统筹运用“合理规划+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三大模式,推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招远市已成功入选省级传统村落(传统民居)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试点。


合理规划,为传统村落勾勒清晰的发展脉络
合理规划是传统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招远市在深入调研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制定了《招远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优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思路,构建“一轴、两带”连片利用格局,实现由单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向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的转变。一是塑造招远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示范轴,以东西贯穿的X042为轴线,依托传统村落各自特色,重点落位区域级旅游服务设施和文化展示设施,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区域文化主线;二是培育西部滨海古村落旅游发展带,依托西部优质滨海资源,以“海防-商贸-宗族”为特色,打造辛庄镇滨海风光古村落群;三是打造东部依山古村落旅游发展带依托罗山地理格局,构建“村-田-林-水”立体人文景观,打造张星镇依山风情古村落群。

保护传承,为传统村落注入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传统村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从古老的建筑技艺到独特的民俗风情,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一是在资金层面,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完成了17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150余处古建筑保护性修复及11处传统民居的修缮加固,让古建筑重焕生机;二是在教育层面,我市将传统村落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古村落研学活动,邀请传统建筑工匠讲解古建筑的特色,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孩子们从小了解、热爱本土文化;三是在民俗活动层面,我市积极挖掘和保护传统节日、民间技艺等,鼓励村民在传统节日开展踩高跷、扭秧歌、戏曲表演等传统活动,传承古老的手工艺,如龙口粉丝、胶东大糖、花饽饽等,让这些珍贵的非遗传统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开发利用,为传统村落创造多元的价值效益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进行合理开发,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招远市坚持以革命历史遗迹修缮为抓手,聘请第三方对徐家村“鲁迅小学”抗战遗址开展精细化保护开发,完整保留了1938年抗日宣传标语、弹孔痕迹等历史印记,成功打造“抗日救亡”红色研学基地,年均接待游客500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实施“见人见物见生活”文旅融合新模式,以适宜开展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为试点,实施穴位节点式“微改造”,对11处传统民居进行了修缮改造,打造为民宿、文化展览馆、手工艺作坊等文旅载体,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赋予其新的经济功能,让游客能够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中感受斑驳岁月的痕迹,年均接待外来游客3000余人、创收40余万元。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