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26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及企业代表组成的“果业智囊团”走进栖霞,围绕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度调研。此次调研聚焦品种改良、技术升级、品牌赋能等关键环节,为栖霞苹果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把脉开方”。

精准调研
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覆盖
专家团队一行先后走进烟台实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官道镇大解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品种改良基地、博士达集团果品深加工车间、瑞雪种植示范基地及苹果文化博物馆,实地考察了苗木繁育、老旧果园改造、新品种推广及果品深加工等环节。

在瑞香红、瑞雪等新品种种植基地,赵政阳教授现场示范“高光效”修剪技术,强调“品种更新需配套科学管理,才能释放增产潜力”;曹克强教授针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提出“以生态调控替代化学干预”的方案;姜远茂教授则结合土壤检测数据,建议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提升果品品质。企业代表刘镇从市场端分析,提出“以订单农业推动产销精准对接”的产业链延伸思路。
技术赋能
产学研融合破解“卡脖子”难题
调研中,专家团队与栖霞市相关部门、企业及果农代表展开座谈,直击产业痛点。针对苗木繁育体系薄弱、老果园改造成本高、品牌溢价不足等问题,专家建议:建立“高校+企业+合作社”联合育种机制,加速本土化优质品种推广;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果园生态管理平台,实现病虫害预警、水肥调控智能化;依托苹果文化博物馆打造“沉浸式”品牌体验,推动“栖霞苹果”从区域品牌向全国高端市场突破。

未来路径
全链条升级助力果农“钱袋子”
栖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锚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一是联合高校设立“苹果产业研究院”,攻关种源、绿色生产等核心技术;二是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辐射带动10万亩老果园改造升级;三是打通“种植—加工—文旅”融合链条,年内推动3家深加工企业投产,开发苹果酵素、冻干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四是强化“栖霞苹果”地理标志保护,通过电商直播、国际展会等渠道提升品牌溢价,力争年内助农增收15%以上。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