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光卖牛排,也要卖那滋滋作响的声音。”这句广告界流传已久的世界名言,打开了“土特产”“出彩出圈”的秘诀。往更深处思考,进淄赶“烤”、“滨”至如归等文旅“潮”级“IP”的成功,不止于独到的文旅产品,更融合了全城、全程细致入微的真诚服务和深情告白。
试想一下,当“土特产”搭上进淄赶“烤”、“滨”至如归、贵州“村超”等文旅“潮”级“IP”的快车,会不会开辟“土特产”“出彩出圈”的新境界?进一步讲,是否可以因地制宜地打造一个“土特产”界的“潮”级“IP”?例如在田间地头办一个融健身、科普、农资展销、非遗展示等于一体的土特产“擂台赛”?
没错,打造一个“土特产”界的“潮”级“IP”,关键是要用好“因地制宜”方法论,做好结合文章。“结合”的既有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也有多领域的优质品牌,更有区域乃至全球的优质创新资源。最终目标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看烟台,全市上下正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提出要做好“土特产”文章,统筹推进强龙头、优品种、提品质、拓市场、树品牌,全方位增强烟台苹果、海参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白羽肉鸡、葡萄与葡萄酒等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大樱桃、莱阳梨、食用油、烟台甘薯等名优品牌价值。
没错,打造一个“土特产”界的“潮”级“IP”,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大有可为。
(作者: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