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国内首款吨级无人运输机TP1000首飞成功,“山东制造”再次闪耀“低空经济”新赛道。此时此刻,一个词语澎湃在脑海:深海空天利用和空间拓展。看全国,2024年,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看山东,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升空,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一个个“大国重器”“大国工程”加速奔赴“深海空天”,激荡着美丽中国“蹈海问天”的“新质生产力”。
奔赴“深海空天”,“集群发展”最奇崛。看,TP1000的研发企业来自烟台黄渤海新区。当前,烟台黄渤海新区已集聚起一批特色企业和科研院所,基本构筑起集无人机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陆海空应用于一体的低空经济全产业生态。2024年初,由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东方空间公司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在海阳附近海域将搭载的3颗云遥一号气象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相关数据显示,随着捷龙三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海阳已累计保障15次海上发射任务,将89颗卫星送入太空,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地位日益巩固,整体具备年总装总测50发运载火箭、50个火箭贮箱生产能力。如今,火箭升空之处,一个百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正在全面崛起。再看国产“超级能源碗”——“海葵一号”,它见证了山东高端海工装备制造+经略海洋的生动实践。延伸开去,“耕海1号”等海洋牧场、“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囤起一座座“蓝色粮仓”,“中国碗”端得更牢、盛得更丰盈。相关数据显示,山东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72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形成了海洋牧场“全国看山东、山东看烟台”的格局。
一个个产业集群的崛起,背后是超前布局和因地制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在“深海空天”的版图中,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定义“未来空间”的“齐鲁力量”。
(作者: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