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3月6日讯(胶东在线记者 王向荣 王竞男)春已至,万物生,烟台力凯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呈现出一片蓬勃的忙碌景象。一台台多线切割设备有序走下生产线,即将奔赴世界各地,开启它们在全球制造业舞台上的使命。“春节假期结束后,我们满产复工,预计今年的产值将达到两个亿,相比去年实现翻一番。”公司创始人吕春哲意气风发地说道,话语中透露着对企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从打破国外多线切割设备长期“卡脖子”的困境,到成功将自主研发的先进设备出口至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这位80后企业家凭借着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和技术的深度钻研,悄然改写着行业规则。

找准赛道,倾力研发突破“卡脖子”技术
时间回溯到2004年,刚刚从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的吕春哲踏入职场,便直面中国制造在高端装备领域的严峻现实:多线切割设备市场长期被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企业牢牢垄断,国内企业在这一关键领域处处受制于人。不到一年的时间,骨子里不服输的他毅然创业,全身心投入到自动化设备的研发与制造,立志要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为中国制造业争得一席之地。2012年,经过多年积累,吕春哲的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经验,此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几乎将企业全部利润投入到国产多线切割设备的研发中,正式向这一“卡脖子”技术发起全面攻坚。
“当时日本的多线切割设备采用的是单工位切割技术,而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成功研发出了双工位切割设备,一次能够切割两块板料。”吕春哲指着样机向记者详细解释道。这项看似并不复杂的结构创新,却带来了切割综合效率提升80%的效果,同时设备成本大幅下降,性价比优势十分明显。这一创新迅速打开稀土材料、蓝宝石等硬脆材料切割市场的国产替代缺口,成为打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转折。
双线变千数,再战三代半导体“攻坚战”
开局虽艰难,但吕春哲知道,多线切割技术的春天即将到来。2018年他创建了烟台力凯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自此,企业一边高效组织生产,一边集中力量潜心攻克技术难点。经过3年不懈努力,实现了高转速、高精度、高效率的重大技术突破,在多线切割领域站稳脚跟。
在力凯科技洁净的现代化车间里,一台DA300碳化硅多线切割设备正在高速运转,设备上配备的数千根直径仅0.08毫米的钢丝,比头发还要细、肉眼几乎看不见。这些看似柔弱的钢丝,却承载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发展的艰巨使命。在设备旁,吕春哲专注地向记者介绍着设备的技术原理和技术优势,眼神中透露着对技术创新的热爱和对企业发展的自豪。

从最初的单工位切割,到如今的双工位切割;从曾经的百十条线,到如今的上千条线,力凯科技的多线切割设备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目前,企业正聚焦在第三代半导体切割机设备的技术攻坚中。尽管在稀土材料、蓝宝石材料等市场领域,力凯科技的多线切割设备已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但在半导体切割领域,日本设备仍占据主导地位。吕春哲坦言:“基于行业的特质,如果没有颠覆性的新技术产生,客户更倾向沿用旧设备保持产线稳定。”面对行业惯性,吕春哲深知在半导体领域实现全面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业领航,构建三大业务生态闭环
如今的力凯科技已构建起了“设备+耗材+服务”三位一体的业务生态。除了多线切割设备的研发与生产之外,其子公司力和新材料专注于金刚石线的创新与应用,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实现了核心耗材的自主可控,已广泛应用于苹果Watch蓝宝石表镜等高端材料的切割。在切割服务板块,通过为中小客户提供来料加工服务,力凯科技不仅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切割需求,还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吕春哲回忆起一个案例,他们曾经帮助客户完成了其他厂商无法处理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精准切割,解决了客户的燃眉之急。

此外,与清华大学刘辛军教授团队合作成立的烟台清科嘉机器人联合研究院,则成为另一张技术王牌。其“移动机器人”通过并联主轴设计,不仅保证了机床级别的高精度,还实现了设备的轻量化,可直接移动作业,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以前这种大型构件需要分段加工再拼接,现在一次成型,效率提升了40%-60%。”吕春哲指着展厅里的陈列照片自豪地介绍道。这项历时五年的攻关技术,不仅解决了构件运输变形难题,更是打破了国外对超大型机床的技术封锁。
不务空名,二十年专注成就“小巨人”
二十年锐意进取,力凯科技沉淀出了“专精特新”的硬核基因,成长为高端智能多线切割设备领域的领跑者,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打破垄断到出口美、日、德,吕春哲始终坚信:“制造业无捷径,唯有像金刚石线一样,以更坚韧的耐性才能切开技术壁垒。”
前段时间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吕春哲深受启发,感悟良多:“企业价值不在规模,而在能否在自己的细分领域解决‘卡脖子’难题。”当越来越多像力凯科技这样的中国企业,凭借着自主研发的“金刚钻”,成功攻克一个又一个高端制造领域的“瓷器活”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制造业必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