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融媒3月5日讯(记者 刘晋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2月21日,41岁的音乐人方大同因长期对抗气胸及并发症去世。其健康问题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那年他因过度劳累首次出现气胸(俗称“爆肺”)并多次住院。2024年短暂复出时,他曾表示“身体状况已改善但未完全康复”,但最终因病情恶化离世。
“气胸”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主要发生在哪些群体身上?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烟台毓璜顶医院胸外科主任彭笑怒。彭笑怒介绍:“气胸是指气体异常积聚在胸膜腔内(肺与胸壁之间的潜在腔隙),导致肺组织部分或完全塌陷的疾病。造成气胸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分为自发性气胸及创伤性气胸。” 其中,自发性气胸最为常见,简单地说,就是肺表面破了个小洞,空气从肺里漏到了胸膜腔,这些漏出来的空气会压迫肺部,让人感觉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彭笑怒告诉记者,自发性气胸有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气胸多因某种自身原因导致胸膜破裂,好发于体型瘦高的中青年男性,其可能的发病原因为,发育过程中胸膜腔快速延长,胸腔内生物力学改变,形成了肺大疱,肺大疱破裂就会引起气胸;继发性气胸通常是因为肺部本身就有问题,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患者,其肺组织比较脆弱,稍一用力就可能导致肺部‘漏气’。”

一般来说,自发性气胸患者往往合并有肺大疱,在一定的压力之下,如剧烈咳嗽或者在进行快速奔跑、游泳等大肺活量运动时,肺大疱就有可能破裂,造成自发性气胸。
“瘦高体型的年轻男生是自发性气胸的高危群体。”彭笑怒说,在青春发育期,瘦高体型的人肺组织往往“跟不上”快速的生长发育,易出现先天性弹力纤维发育不良的情况。“此外,如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肺结核、间质性肺病等患者和长期抽烟人群都是自发性气胸的高发群体。”
彭笑怒提醒,此类人群如果在剧烈咳嗽或者运动后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干咳等症状,不要硬扛,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他解释说:“胸痛是气胸最典型的症状,一般单侧发作,呈针刺样痛或撕扯痛,有时还会放射到肩背或手臂。大量气胸还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症状,严重者紫绀甚至休克。突然出现以上症状时,如果怀疑是气胸,就要尽量保持安静,避免精神紧张和用力屏气,同时尽快就医,进行胸部X线或者胸部CT检查,有条件的话尽早吸氧。”
彭笑怒还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气胸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戒烟、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都是预防自发性气胸的关键。气胸虽有导致死亡的风险,但概率极小。他强调,如果在剧烈咳嗽或者运动后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