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实现“拆旧装新”双轨并行:莱山经济开发区刷新行业纪录 实现“拆旧建新”无缝衔接

典范莱山 2025-02-28 14:09

  6天收官!2月23日清晨,随着旧厂房最后一堵墙体在晨曦中平稳倒下,烟台市橡丰工贸新厂区四条印刷生产线同步启动,机器轰鸣声宣告了一场“拆旧建新”攻坚战的完美收官。这场涉及7000件精密印刷铬制版模具、4条印刷生产线、30余台制帽机设备的大迁徙,在莱山经济开发区拆迁专班“保姆式”护航下,这个扎根开发区20年的老牌企业不仅用6天完成了整体搬迁计划,更实现旧厂拆除与新厂复产“零时差”,7000件精密制版“零损毁”,这场“拆旧厂”与“装新厂”的时空折叠战,在莱山经济开发区全程护航下,不仅提前完成“乾坤大挪移”,更实现搬迁期间产能100%兑现,创造“零停产”搬迁行业神话。

  “双轨工程”破解时空悖论

  “既要拆得干净,又要装得漂亮,还要保生产不停。”面对不可能三角,莱山经济开发区为实现“拆除、搬迁、装修、生产”四线并行,指挥部创新开发“时空管理系统”。红色时间轴:新厂区装修组每完成200㎡区域施工,旧厂区拆除组立即拆除搬运相应生产设备,卫生保洁组立即上场清理,保障拆除与装修误差控制在4小时内。蓝色物流网:6辆9.6米拖挂搬运货车、6辆厢式货车、8辆叉车组成的“钢铁洪流”,在拆迁指挥组调度下,上演了一场现代工业物流的完美协奏曲。这支特殊的搬运队伍累计行驶958公里,相当于绕旧厂区2683圈,却始终保持零延误、零错位,用精准到秒的节奏改写了设备搬迁传统模式。绿色生命线:双厂区搭建“过渡生产走廊”,30人装修专项小组化身“空间魔术师”,提前3天协调电网公司完成新厂区双回路供电改造;在旧厂搬迁启动前1天便完成新厂房所有精准预留设备安装接口,经过日夜不停加班加点,启动搬迁第三天已经完成新厂区生产区及办公区全部装修,企业负责人徐琳惊叹:“政府装修团队比我们更懂生产线,设备入场即可‘对孔插接’。”

  “三步跳棋”破解产线搬迁困局  

  面对“搬迁即停产”的行业魔咒,区领导和莱山经济开发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2名班子成员一线指挥,9名科级干部带队攻坚,全程淬炼能力强、作风硬的年轻机关干部,以“化整为零、分解任务、包户到人”的工作思路,组建由招商部门骨干组成的“橡丰护迁专班”,创新“分步搬迁、滚动复产”模式。第一天集中搬迁2条生产线,在新厂区搭建临时生产区同步调试;第二天采用“白+黑”模式,白天维持老厂2条线生产,夜间搬迁设备;最后3天实施“双厂联动作业”,通过错峰排班实现产能无缝衔接。企业负责人徐琳算了一笔账:“按传统搬迁方式至少要停产45天,这次实际仅损失1个工作日产能!”徐琳指着拆除现场感慨:“旧厂生产线还没冷却,新厂设备已经完成首单生产,这种节奏简直像‘魔术换场’!”

  “毫米级”守护7000件“企业命脉”

  搬迁中最棘手的当属7000个印刷铬制模板,每个10公斤的精密模具价值堪比黄金,在搬迁中最关键的72小时里,30名机关干部与企业员工组成“混编突击队”,上演现实版“速度与激情”,制定“三层防护”方案:首层气泡膜手工缠绕,二层8个一组装入防静电塑料筐,最后用绷带固定于特制托盘。橡丰拆迁组组长李帅现场示范打包标准:“每个制版间距必须保持3厘米,托盘倾斜角度不超过15度。”突击队连续奋战60小时,35岁以下年轻男性党员成立“运输队”,专门负责搬运,他们或肩扛手提,或合力抬运,875个塑料筐全部实现“零晃动”运输,7000个封装好的印刷铬制模板“颗粒归仓”。“政府比我们更珍惜这些‘铁疙瘩’。”看着新厂区轰鸣的生产线,徐琳指着墙上未拆封的搬迁应急预案感慨:“原准备的300万风险金一分没动,这种把企业事当自己家事来办的服务,让我们对扎根开发区发展更有信心!” 

  如今,站在新厂区观景台眺望,旧厂址已平整为东方威思顿数智产业园建设用地,而新厂区车间里飞速运转的生产线,正为某国际红酒品牌赶制百万级订单。这场政企共舞的“腾笼换鸟”攻坚战,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营商环境的深刻内涵——速度与温度并存,效率与创新齐飞,更标志着政务服务从“保姆式”向“预见式”跨越,这六天,政企联手共同改写了物理法则——在莱山经济开发区,时间和空间可以折叠重组,唯一不变的是政府服务企业的初心。

  (原厂区全部腾空并拆除)

  (新厂区生产进行中)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