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2点,杨林又被冻醒了。睡在大海里,从头到脚千万得裹紧,但凡漏一条缝,这个冬夜,一定会冻到骨头疼。
渤海湾,离龙口港海岸20海里处,浩渺的大海中,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车正在借风使力,欢快地转动,将清洁绿电源源不断汇入电网。唯独47号风机掉队停转,这让风场场长李振华和运维班长杨林格外着急。

大风车到底哪里病了?为131.5米高的巨人诊治,可是个大活。1月22日,李振华和杨林从中午11点多爬上机舱,一直忙到深夜12点,都未能找到“病因”。肚子空空、全身冻透,带着沮丧,二人从风机上爬了下来,准备在下面的船上休息一晚,第二天接着干。
船上夜里停电,没有空调和电器,就好像睡在冰窖,还有海风的叫嚣和海浪的摇晃。但这是李振华和杨林必须克服的难题,因为从风场到岸上,往返一趟的船程是5到6个小时。冬日海上风平浪静的“窗口期”本就难得,一台风机停转每天最多少发近20万度电。这时间可耽误不起!
23日一早,二人就起床了,扒了几口早饭,又装备齐全,准备上风机。
百米高的风机稳稳地插入海床,而交通船只能跟随海浪上下起伏。莫言需要徒手攀爬十几米垂直的铁塔,单单看到交通船和塔身之间那些触目惊心的划痕,迈上塔身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只见李振华和杨林挂好安全绳,在船体和塔身上如履平地,不一会就登上了平台。
主控室虽然检测到47号风机“变桨故障”,但找到明确故障点却绝非易事。二人接着昨天的进度一次次开机、运行、试验,逐级排查4组回路……时间过去得很快,一直到下午1点多,最终发现是一组零线出现短路。修好这处故障后,轮毂终于带动扇叶重新转了起来。当天,待二人乘船回到码头,又是夕阳西下。“这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只要大风车恢复正常运行,我就会特别有成就感。”“90后”运维人员杨林满脸骄傲。
24日早,李振华和杨林再一次在龙口港汇合,奔向华能山东半岛北BW场址海上风场。这次不是诊治,而是巡检。每年冬季是海上风力发电的黄金期。他们要赶着春节前的窗口期,对升压站和风机进行巡检消缺,确保所有设备在春节期间达到最佳状态。
如果说风机是海上风场的手掌,升压站就是风场的心脏。风机将捕捉到的风力传输为电能,汇集到海上升压站,再通过海底电缆将绿电传输到陆地、汇入电网。升压站平时是一座无人值守的巨大平台,陆上的场站通过远程监控,能实时掌控设备运行情况,人工巡查是为了多加一道保险。因此保障“心脏”最佳运转状态是此次巡检的重中之重。
这里面积大、设备多,李振华和杨林在4层的平台逐一检查,每一处巡检点都详细探查,巡检一直持续了2个多小时,确认一切设备运转正常后,又乘船到一台台风机脚下,登塔检修……
大风车的转动,靠的不仅仅是海风,背后是这样一群“海上捕风人”。春节期间,他们仍要保持24小时在岗,实时监控风场的发电和设备运行数据。
华能山东半岛北BW场址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6亿度,年可节约标煤4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8万吨。它是烟台电厂继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场建成后在山东省半岛北海域建成的首个海上风电场。眼下,距离牟平海岸70千米的汪洋大海中,华能山东半岛北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也正在建设中。
浩瀚蓝海,风起电至。烟台在追风逐电的“绿色”远征中,也由浅海驶向深蓝。正是这群“修风车的人”以奋斗姿态筑梦、守梦,乘风破浪、不辞辛苦,引得风从海上来,电送千万家。
YMG全媒体记者 张孙小娱 通讯员 李佳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