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1月25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何晓波 通讯员 达文旅 摄影报道)两天前,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达县)文旅部门宣布,今年的石桥古镇“烧火龙”民俗表演定在2月10日—12日,也就是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届时石桥古镇又将举办延续千年的正月“烧火龙”民俗活动。
达川区也是记者的老家,对于“烧火龙”的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因为石桥古镇就是记者外婆(姥姥)家所在地。自记事开始,每年春节走外婆家一定要等到看完“烧火龙”结束后才能回到几十里外九岭乡何家山的家里。 对于“半个石桥人”的记者来说,一直记得外婆、外爷他们说的“在石桥,没有烧火龙,春节就过得不完整。”


石桥古镇是达州的门户重镇,始建于汉代,明末战毁,清顺治年间“湖广填川”移民重建。北上通达陕西省汉中市,南下与重庆市相接,境内有嘉陵江支流巴河绕过,群山叠翠连绵,自古为交通要道,也是商贾往来集中之地。
“烧火龙”只是石桥镇春节期间众多传统民俗之一。 2008年,达川石桥镇也因这项传承上千年的民间艺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石桥“烧火龙”被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授予石桥镇“民俗文化体验区”称号。往年,从农历正月十一到十五,连续五天都有石桥火龙表演。从2011年开始,出于安全的考虑,改为从正月十三到十五,今年也不例外。
在记忆中,每到烧火龙开始,石桥古镇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古镇五条老街迎来了五条火龙队伍,舞龙人陆续开始走街串巷巡游。傍晚,上万名观众用当地人自制的“石钵花”和烟花,点燃后对着火龙燃放。

烧火龙表演中,每条龙由8至10名壮汉组成,他们头戴龙帽,脚穿草鞋,赤膊上阵,1人持大红龙宝,其余人配合舞龙,让火龙伴随着锣鼓声沿街翻腾。成千上万的观众用硝磺、柴炭、铁屑等原料配制成烟花,尽情地对火龙进行燃放,火花四溅,场面壮观,也叫“打铁水”,那场面真叫“火树银花不夜天”。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火龙传承人潘广恒介绍,现代的石桥火龙民俗活动,经过多年发展,主要包括扎龙、请水、烧龙、清宅、罢龙等五部分,“烧龙”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石桥火龙的龙身由竹篾片、麻布、纸等扎成,除宝灯外,龙头、龙身到龙尾由一条12尺长的麻布连接而成,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龙身再配上龙须,绘上鳞、角、爪等,独具特色的排灯、龙眼子,配上专用的锣鼓辞、纸花筒、石钵花,表演的时候气氛热烈。

“石桥火龙承载着‘宜美达川 老家达县’的文化记忆和浓浓乡愁。”对于工作生活在烟台的记者来说,“烧火龙”蕴含着浓浓的生活仪式感,石桥古镇舞龙人的那种敢于冲向火海、迎接困难,无惧险途、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激励着外乡游子,让人不时升起对家乡的挂念、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