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朋友头一次听说洗澡多会痒”一话题登上热榜。起因是一位气象领域的科普博主发帖称,最近一段时间,干冷空气连续南下,多地湿度较低,呼吁南方人不要天天洗澡,引发网友讨论。
图片:网友评论
此外,冬季乏脂性湿疹高发,爱烫澡的老年人群更是“重灾区”。近日,72岁的蒋奶奶平素很爱干净,习惯每天睡前洗澡,入冬降温后水温调得更高,但半个月前莫名的周身瘙痒感令她倍感困扰。发现只有在烫澡时症状才能稍稍缓解,她每天都要用近45℃的热水烫洗近30分钟。后经综合检查,老人被确诊为乏脂性湿疹。
那么,寒冷的冬季,从保护皮肤的角度出发,要想“水灵灵”地过冬,洗澡应该注意什么呢?
注意一组数字:42、20、5
从保护皮肤的角度,冬季不推荐天天洗澡,根据出汗的情况2~3天洗一次即可;
对于爱干净、不洗就难受的人群,水温不宜超过42℃,淋浴控制在10~15分钟内,泡澡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可选用滋润型的温和沐浴露,切勿用皂基类清洁力强的沐浴露或肥皂。
对于皮脂缺乏的老年人以及平时皮肤容易干燥的人群,应抓紧洗完澡后的黄金5分钟涂搽身体乳以加强保湿。
乏脂性湿疹可自查自测,日常若常觉皮肤干痒,出现干燥的白色鳞屑,一刮皮肤就出现发白的痕迹往往提示皮肤干燥,如果瘙痒加剧,越洗越干,甚至出现鱼鳞样的皲裂、脱皮,则提示乏脂性湿疹,初期严格避免过度烫洗和搔抓,并坚持使用皮肤保湿剂的情况下,大多可自行恢复;若恢复不明显甚至加重,应尽早前往正规医院皮肤专科,遵医嘱进行足疗程医护。
有必要每天洗澡吗?
洗澡频率没有固定要求,未必得每天洗澡。
洗澡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皮肤清洁和健康,而皮肤的状态又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个人喜好甚至地方文化有关。
有的人工作中容易弄脏皮肤,有的人运动多,有的人出汗多,则更倾向于每天洗澡,以便保持皮肤清洁和舒适。而另一些人没怎么出汗,活动量特别少,这种生活方式就不需要频繁洗澡,可以每隔一天或更长时间才洗澡。
过于频繁地洗澡,尤其是错误的洗澡方式,确实会有一些风险,比如去除皮肤的自然油脂,引起皮肤干燥和瘙痒,严重的时候还会起湿疹。
冬天洗澡的注意事项
1.水温选择
总的建议是“宜温不宜热”。也就是说,对皮肤最合适的选择是温水而不是热水。
这是因为热水会有一些风险,比如可能会剥夺皮肤的自然保护层,导致干燥和敏感。另外,太热的水也有烫伤皮肤的风险——并不是开水才会烫伤皮肤,热水接触皮肤时间长了后也会引起“低温烫伤”。
《中国皮肤清洁指南》也给出了具体的思路——洗澡的水温可以以皮肤体温为准,如果是夏季,可低于体温,如果是现在(冬季)则略高于体温。
具体来说,大概在 38~42℃会比较合适,42℃以上就算有点热的了。
不过这不是绝对的,只适合大多数的人,因为:
如果是泡澡,当身体大部分会浸没在水中,温度再降一点都觉得暖和;
如果是淋浴,尤其是浴室本身很冷时,花洒的温水喷出来后,到皮肤的温度会降得比较快,可能需要稍微调高一点才能让自己觉得舒适;
另外,不同人对温度的主观感受差别很大,这个温度对小部分人来说会冷得起鸡皮疙瘩。
2.使用适当的洗浴产品
使用温和的洗浴产品,最常见的就是沐浴露,尤其是弱酸性的产品。
因为皮肤本身也是弱酸性的,这类产品对皮肤更温和,刺激性更小,不容易引起皮肤问题。
如果是别的产品,比如普通香皂、药皂,因为是碱性的、皂基类的产品,虽然清洁力度比较大,但长期、频繁使用会增加皮肤负担,容易损伤到皮肤屏障,引起皮肤干燥、瘙痒,不是最佳的选择。
另外,要想皮肤保持住水分,要点不是长时间接触水,而是使用保湿产品来减少水分丢失。如果遇到洗澡时间比较长,或者洗澡后皮肤容易干燥、紧绷,那么等擦干水分后,就要及时补涂保湿产品,不论是润肤霜还是身体乳,都有保湿效果。
洗澡频率是一个有关健康的话题,但不仅限于健康,同时也取决于个人实际情况。关于洗澡的一些原则性建议,比如不过分频繁洗澡,同时注意使用温和的洗浴产品,以保护皮肤的健康。到底怎么洗,则可以参考这些基本健康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体需求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洗澡方案。
烟海e家 综合中国科协科普部、长江日报、钱江晚报、广州日报、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