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供暖对于烟台居民来说早已跟吃饭喝水一样司空见惯:海阳核能供暖至今已经是第六季,供热面积持续加大;而工业余热供暖也从今年逐步向东推进,烟台万华—河海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一期2023—2024采暖季建成投产、正式运营,推动工业余热供暖取得阶段性成效。预计2025年,福山区也将受益于此项目。
“暖核一号”供热规模5年扩大20倍
12月21日冬至,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本供暖季已供出清洁热量136万吉焦,节约原煤消耗1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2.4万吨。
无需煤炭供应,也没有白烟缭绕,白色的“暖核一号”在海阳核电持续稳定地工作,温度高达120度的热水持续地向海阳和乳山输送,十几公里的管道除了几个泵站外,安静又高效。
自11月15日起,“暖核一号”正式启动第六个供暖季。本季供热面积增加约50万平方米,合计近1300万平方米,预计供出清洁热量460万吉焦,可节约原煤消耗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6万吨,是烟威地区清洁供暖的重要保障。同时,世界首个具备供热调节能力的汽轮机再热调节阀投入使用,使单台机组供热能力跃升3倍,填补了国内大规模核能供热关键设备研发制造的空白。
五年来,“暖核一号”技术不断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供热能力从31.5MW到1134MW提升了36倍,规模从70万平方米到1300万平方米扩大了近20倍,实现了从园区到县域再到跨地级市的逐步升级迭代,形成了三套可满足全场景应用、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山东核电成功研究并应用了世界首个具备供热调节能力的汽轮机再热调节阀,使单台机组供热能力提升到在此之前的3倍。按照30W/㎡测算,每台机组可为3000万平方米建筑供热,约可满足5个县级市的供热需求,为大规模核能供热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随着后续机组的建成投运,并结合周边地区取暖需求,海阳核电预计2026年有望为青岛地区提供清洁供暖,远期供热能力将达到2亿平方米,让零碳核能温暖胶东半岛。
工业余热向主城区蔓延
12月21日冬至,窗外白雪皑皑,烟台黄渤海新区静海小区居民胡为民家中,绿意盎然。他穿着秋衣秋裤丝毫感觉不到冷。“供暖温度比去年略高,一直在23度左右。”胡为民说。
胡为民并不知道,暖气管道的源头已非传统的煤暖锅炉,而是万华化学—河海综合智慧能源项目。
在黄渤海新区,万华化学工业园化工生产装置产生的余热被有效回收,经过智慧能源站汇总至市政供热管网。万华化学集团能源利用项目负责人崔磊说,预计2024—2025供暖季,余热回收可提供热量约480万吉焦、满足1500万平方米的取暖需求。
据悉,根据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该项目计划向市区延伸,建成投产后可为芝罘区、福山区和莱山区提供5000余万平方米的清洁热源,有效缓解市区范围内热源分布不均衡、中东部以传统热源为主和热源不足的问题,优化烟台市供热能源结构,满足民生清洁供暖的需要。
“预计明年至后年供暖季,福山区的热源将转换为万华余热。”业内人士表示。
根据今年8月印发的《国家碳达峰试点(烟台)实施方案》,烟台加快推进海阳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实现核能供热向周边地区辐射,推进胶东半岛核能清洁供暖区域一体化。到2030年,城区和县城主城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
YMG全媒体记者 孙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