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作为民国时期第一位经历离婚的女性,她的故事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与历史的波澜。她本应成为那个时代女性自立自强的典范,却在抗日战争期间因商业活动而被贴上了标签,饱受非议。然而,在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女人坚韧不拔的生命轨迹,以及一段无法摆脱的历史阴影——徐志摩。
两人的婚姻是典型的旧式包办婚姻,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尽管张幼仪出身于显赫家庭,兄弟姐妹们活跃于政界、文坛和商界,皆为一时风云人物,但她在徐志摩面前所展现出的柔弱与顺从,几乎让人忘记了她也曾是备受宠爱的女儿。婚嫁之时,娘家特意赴欧选购奢华嫁妆,其数量之多竟至一节火车车厢难以装载。世人都道她是攀高枝,实则却是下嫁给了这位诗人。
即便婚后张幼仪温婉贤淑,尽心侍奉公婆,却未能赢得丈夫的心。徐志摩总是面无表情,鲜少与她沟通。直至有一天,他向她宣布:“中国正处于巨变之中,这场变革将赋予个人自由,我愿成为中国首位敢于离婚的男人。”随后便远赴异国求学,留下张幼仪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
面对儿子的冷漠,连徐家二老都感到痛心疾首,于是安排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恰在此时,她发现自己再度怀孕,然而得知消息后,徐志摩尽冷酷地要求她终止妊娠。“把孩子打掉”,这是他对妻子唯一的回应。当张幼仪以母亲的身份拒绝并引用他人因堕胎而丧命的例子试图说服丈夫时,徐志摩竟无情地反驳道:“那也有人死于火车事故,难道人们因此就不乘坐火车了吗?”如此尖锐的话语出自那位曾写下温柔诗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的浪漫诗人之口,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显然,那个在朋友眼中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并不属于张幼仪的世界。
最终,张幼仪选择离开,前往德国,在那里诞下了第二个孩子,并进入学校深造。不久之后,徐志摩再次出现,不是为了挽回这段关系,而是正式提出离婚。“林徽因即将归国,我已经等不及了,这份文件你必须签署。”此时此刻,张幼仪终于明白,丈夫心中向往的始终是有文化修养的新女性形象;对于自己,他从未有过真正的爱情。于是,她平静地说出了那句“去找个更适合你的伴侣吧”,随即决绝地结束了这段破碎的婚姻。
从此以后,张幼仪的人生迎来了转折点。几年间,她不仅成为了大学里的德语讲师,还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并成功接手经营一家服装公司。反观徐志摩,则因为现任妻子的奢侈浪费生活陷入了困境。这时,他开始改变对前妻的看法,公开赞扬张幼仪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并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提到,“她是一个有气节、有胆识的女人,这两年进步显著,独立自主的能力愈发稳固,思想开阔”。
曾经无数次留给张幼仪冰冷背影的徐志摩,如今却转而赞美起她来,这无疑是一种讽刺,同时也是对她个人奋斗历程的一种肯定。然而,为何张幼仪的奋斗之路却常常遭到质疑呢?原来,在抗战爆发前夕,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张幼仪大量购入军服染料,待价格飙升数十倍后再行出售,从而获得了巨大利润。此外,她还投资棉花和黄金,同样获利颇丰。这些举动让外界指责她利用战争牟利,加剧了物资短缺和社会动荡。最终,带着巨额财富移居美国的张幼仪,住进了全球最昂贵地段之一的豪宅。有知情人评价说:“她确实是个能干且基本上正直的人,只是过于精明算计,缺乏人情味。”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张幼仪作为一位优秀妻子、孝顺儿媳及慈爱母亲的角色定位,但在商业世界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有时难免会引发争议。关于她的是非功过,或许只能留待后人去评说与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