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2024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全区营商环境,烟台黄渤海新区在政务服务领域重点发力,持续推动流程再造、制度创新,打出了一套“提速、前移、下沉”的组合拳,取得明显成效。
提速
数字赋能让企业开办更高效
“通过企业开办‘一窗通’申请公司设立登记,系统自动生成申请表格及文书,审批人员进行全程帮助指导,真是太方便了。”日前,一家供应链管理公司在黄渤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登记设立,相关流程全部完成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如此高的效率,让公司经办人吕女士感叹不已。
企业开办服务效能,是营商环境最直观的体现之一。今年以来,黄渤海新区大力推进企业登记数字化改革,加强软硬件建设,持续以“数字赋能”助力企业开办服务提速增效,上述场景就可谓一个缩影。
据了解,在具体实践中,黄渤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重点依托“一网通办”和“一窗受理”,实现企业营业执照办理、印章刻制、税务登记、社保医保公积金账户登记、预约银行开户等多7个部门的事项“一网办理”,登记信息“一次推送”,企业无需往返多个部门,即可完成开办全部手续。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黄渤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已累计完成企业登记(备案)指导1万余户,除因企业原因无法提交符合法定形式的纸质材料外,窗口当场办结率达到100%。
此外,全区还加快推行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业务,提升电子营业执照使用率,进一步为企业提供便利。“我们对能够通过共享平台获得的‘证照’类文件,直接免于企业提交,而由登记机关从平台自动获取,减少申报材料数量。同时,利用自然人电子签名、法人电子营业执照以及全程电子化登记APP等,代替原来纸质材料中的‘加盖印章’以及自然人签名等,实现企业登记全程‘零见面、无纸化’。”黄渤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前移
“会客厅”服务让项目建设更顺畅
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为更好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今年以来,黄渤海新区持续发挥“项目会客厅”作用,通过政务服务前移为项目建设加力提速。
做好批前辅导,是“项目会客厅”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具体实践中,黄渤海新区聚焦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各审批阶段,集中各部门精干力量,组成项目联合辅导团队,通过组织召开问需会、导办会、协调会,主动、全面、系统地就项目建设审批条件、办理流程、申请材料、表单填写、材料预审等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咨询辅导,辅导范围涵盖所有工改政务服务事项和技术审查、中介服务,市政公用服务等。今年以来,已组织召开重点项目问需会、导办会、协调会等20余场。

在做好批前辅导的基础上,黄渤海新区还实行“一企一策”,依托“项目会客厅”,面对面了解项目方诉求和项目特点,量身打造“一张流程图、一个进度表、一套报审清单”,大幅缩减报审准备周期,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而在“一企一策”思路的指导下,黄渤海新区同时为全区的省市重点项目分别配备一名“项目管家”,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今年以来,我们为力华储能基地项目、凯泊科技和港源管道等项目进行了现场辅导,为博森科技、万华化学等省、市重点项目分别进行批前辅导或联合导办服务,及时解决项目手续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项目开工加力提速。”黄渤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上举措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8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四证齐发”,数量稳居全市第一。
下沉
推动高频事项“就近办”
在做好“提速”和“前移”的基础上,黄渤海新区还坚持需求导向,全面整合政务服务资源,突破地理空间和工作时间限制,推动政务服务“下沉”,加快构建“1530”政务服务圈,拉近服务企业和群众的距离,推动高频事项“就近办”。
“所谓‘1530’政务服务圈,就是指主城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的服务覆盖范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科学布局线下政务服务网点,完善帮办代办机制,推动高频审事项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黄渤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全区4个镇街、156个村(社区)已实现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全覆盖,并在大季家街道设立政务服务分中心,将企业设立、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10余项高频事项下沉,有效辐射化工产业园、潮水镇等区域,破解因地域狭长导致西部片区企业群众办事不便难题。
此外,黄渤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还与银行、邮政等部门合作,大力推进社会合作网点建设,实现商事登记、社会保障、投资建设等数十项高频审批事项和便民服务“就近办”和“帮办代办”。今年以来,黄渤海新区已新开拓5个办事服务网点,赢得了企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