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一起羽绒服“以丝代绒”的质量骗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报道,在部分直播间中,一些号称物美价廉、保暖效果出色且检测报告齐全的羽绒被,实则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记者在江苏南通调查发现,这些直播间所售羽绒被,主播展示讲解的样品与发给消费者的实物并非同一种,商家采用“丝”来填充被子以替代“绒”,从外观和手感上消费者极难辨别差异,这也成为他们控制成本的核心手段。其中,所谓的“飞丝”是指在羽绒加工过程中从羽毛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短丝,其形态与羽绒相似,当填充进被壳后,消费者难以区分。如同样一款外观的羽绒被,充“90绒”成本需800元,而充“高丝”成本仅400元。并且,这些商家所使用的标明绒子含量的检验检测报告、羽绒充气标等竟成批采购而来,一套成本仅1元至2元。
不仅如此,在江西九江的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也存在类似问题。这里的多家羽绒服装企业产品含绒量极低,不仅使用“飞丝”作为填充物,还有“吊包绒”“手感绒”等,与合格的“绒子”相比,其保暖性能大打折扣。园区内的辅料店不仅出售各类标识、质检报告,还为客户提供欺骗性“建议”,让伪劣羽绒服在外观及标识上以假乱真。一家儿童羽绒服装企业甚至将合格羽绒服的检测报告用在不合格产品上,并采用“分仓”发货躲避监管,一款填充物为“飞丝”的所谓“羽绒服”成本价不到40元,两个月内销售量却高达6万多件。
那么消费者在购买羽绒服时,该如何辨别填充物是“绒”还是“丝”呢?
以下是一些辨别方法:
-
触摸法:用手触摸时,羽绒制品的填充物应该是柔软、蓬松且有弹性的,能够迅速回弹;而“丝”填充的制品则相对较硬,弹性较差,按压后回弹速度较慢。
-
观察法:仔细观察羽绒制品的表面,如果发现有较多的梗状物,或者填充物分布不均匀,成团状,那么就有可能是以“丝”代“绒”的产品;真正的羽绒制品填充较为均匀,且羽绒的绒朵相对较小、细腻。
-
闻味法:羽绒本身是无味的,如果闻到有明显的异味,如刺鼻的气味或腥味,那么很可能是质量有问题的产品,可能是以“丝”代“绒”或者经过了化学处理的劣质羽绒。
-
查看标识:正规的羽绒制品会标明填充物的种类、含绒量、充绒量等信息,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仔细查看产品标识,并与实际产品进行对比,如果标识不清或与实际不符,则需谨慎购买。
11月24日晚该事件曝光后,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市、区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属地公安部门连夜进行现场检查,并针对相关经营主体的违法行为,迅速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执法措施。
南通市场监管局还表示,将持续对全市家纺经营主体进行排查,依法严厉打击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烟海e家编辑 赵峻生 综合央视财经、南通市场监管局、第一财经、极目新闻、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