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共9章85条,将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
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前移防控关口,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有效减少幼儿和小学生近视发生。
学前教育法重点内容解读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在园幼儿4092.98万人,中华民族的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明确,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以政府举办为主,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其中专设了“学前儿童”一章,体现学前教育立法以学前儿童为中心。
维护学前儿童权利。学前教育应当坚持最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原则,给予学前儿童特殊、优先保护。普惠性幼儿园应当接收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残疾儿童入园,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入学准备不得小学化。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小学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
实施“就近入园”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动适龄儿童在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工作或者居住的地区方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
坚持公益普惠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并按照非营利性教育用地性质依法以划拨等方式供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新建居住区等应当按照幼儿园布局规划等相关规划和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配套幼儿园应当与首期建设的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移交地方人民政府,用于举办普惠性幼儿园。
筑牢安全防范屏障。规定幼儿园聘任教师等工作人员应当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进行背景查询和健康检查;存在可能危害儿童身心安全、不宜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情形的,不得聘任。幼儿园发现学前儿童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并向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全社会参与。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提供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公益性教育服务,并按照有关规定对学前儿童免费开放。
《通知》作出多项部署
《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

1.鼓励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带领幼儿参加以游戏为主的户外活动和适宜的体育运动,确保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2. 6个“1”:在每所小学推进落实“每班张贴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小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每月开展一次班级内视力自测、每季度开展一次近视防控科普宣教活动、每学期初开展一次专题部署、每年跟踪对比分析一次全校学生视力状况”等“六个一”近视防控要求。
3.幼儿园落实幼儿健康检查制度,每半年检测一次幼儿视力。小学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两次学生视力监测制度。
4.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线上培训机构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
5.做好幼儿和小学生睡眠管理,保证幼儿每天睡眠时间10小时以上,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
6.学校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为小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校园环境,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
此外,《通知》还明确了要着力改变家长重治轻防观念,指导家长为幼儿和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提高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监管意识。
↓↓
预防近视“家庭版”
多户外运动。一般建议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或者每周累计达到14小时,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可适当增加到3小时以上。户外活动的关键是“户外”,要保证活动空间有充分的视野广度。球类运动是优先推荐的户外运动方式。在打球时,双眼追踪球类远近运动轨迹,可以有效锻炼眼外肌、睫状肌,促进眼部血液循环。跑步、做操、散步等也是不错的户外运动方式。
不要持续、长时间用眼。阅读时要注意适时休息,持续用眼时间不超过40分钟,年龄越小的孩子,持续用眼时间建议越短。
尽量少用电子产品。自觉控制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减少非学习目的的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建议0—3岁幼儿不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应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烟海e家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文幼学、中国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