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处黄海之滨,拥有3505公里海岸线、15.86万平方公里的蓝色疆域,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相当,这是上天赐给山东的“天时地利”。加上勤劳勇敢山东人的“人和”,成就了山东实现人海和谐共生。
人们对海洋的初印象,是从餐桌上的一条鱼、一只虾开始的。其实,海洋经济发展的背后,就是一场追逐“星辰大海”的远征。从最初的海洋捕捞到如今的风电、科技、医药等方面的开拓;从“战胜”海洋到“保护”海洋的理念巨变……在山东,一幅气势磅礴、充满希望的千里海景图正徐徐展开,山东海洋经济成就越来越抢眼。
这些年山东在海洋经济中,上演着怎样的“海洋奇缘”?快来一探究竟!
蓝色通道筑梦海洋——兴起来
山东是海洋大省、港口大省,要激活山东海洋发展这盘棋,港口是非常重要的“棋眼”。山东港口实现一体化发展,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354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居北方港口首位。布局内陆港50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100条,海铁联运箱量居全国第一。货物吞吐量连跨5个亿吨级台阶,2023年达到19.7亿吨,居全国首位。
山东港口青岛港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供图)
近日,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潍坊港获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证明潍坊港全港口范围内实现了“碳中和”之路,标志着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在山东潍坊建成。
挺进深蓝向海图强——强起来
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6个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在科技方面,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入轨运行,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海洋领域全职驻鲁院士22人,占全国的1/3。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中,三分之一来自海洋领域。
开放海洋走向国际——活起来
10月24日,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幕。首届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由原“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和“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活动”整合而成,搭建起了更高水平、更多层级、更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2022年,“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批批复的5个“海洋十年”协作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获批的协作中心,亚洲唯一一个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
“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新增涉海类外商投资企业153家,船舶及海工装备、水产品等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一系列海洋领域国际务实高水平合作正在推进。
追风逐日向"新"而跃——绿起来
山东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生态养海,统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全面促进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山东海洋共运营管理16艘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含在建),乙烷运输船队规模约占全球运力的25%,位居世界第一。超大型乙烷运输船上的照明灯升级为LED灯光后每艘船舶每年可降低35%耗电量,52吨燃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64吨,推动船舶绿色低碳转型。
山东运营海上风电安装船“慧海壹号”轮,自交付以来,先后为山东、福建、浙江等海上风电场提供优质高效的风机安装服务,为现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风力发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绿色动力。
“人海和谐”谋向未来——美起来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海洋经济上不仅要“做大做强”,海洋颜值上还需“做优做美”。
山东建设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耕海1号”,渔业养殖、海上旅游、科技研发等功能结合,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打造“蓝色粮仓”+“蓝色文旅”发展新模式。
“耕海1号”
青岛西海岸自2016年全面系统启动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如今建成78公里海岸线的慢行系统和沿海视觉通廊,“世界级最美海湾”芳容初现。
往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和丧失生态功能的养殖池,如今变为全长约28公里的日照阳光海岸绿道,成为周边市民和游客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日照阳光海岸绿道
威海桑沟湾、烟台八角湾、烟台长岛庙岛诸湾、青岛灵山湾4个海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数量全国第一。其中灵山岛是全国首个“负碳海岛”,开展植被群落修复、岛体稳定性防护、岸线保护修复等治理工程,是聚力打造“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和美海岛”。
向海图强,逐梦深蓝。山东与海洋的缘分,还在继续上演!
(大众新闻编辑 王珺羽 金雪 整合 设计 张怀博 策划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