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艰苦创业、风雨兼程
40年砥砺奋发、沧桑巨变
40年前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
烟台开发区应运而生
由此开启了一段艰苦创业、
奋发图强、快速崛起的发展之路
40年来
在这片流淌着开拓奋进基因的
广袤大地上改革开放
潮涌山海、奔流不息
铺展开一个又一个新画卷
时光匆匆而过,于漫长历史如弹指一挥,于开发区却是风华正茂的流金岁月。40年的流金岁月,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颜色,也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之激动着、骄傲着并变化着;40年的栉风沐雨,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奋斗征程,也让这片土地成就了伟大的开放梦想,绘就出磅礴的时代画卷。
“起”源之路 四十年“三级跳”跨越
“后沙旺地儿荒,零零星星几个庄,黄沙从秋刮到春,提来咸水洗衣裳”……这些如今已经藏在一座城市记忆深处的顺口溜,将历史的时钟拨回到1984年。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确定烟台等14个城市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并提出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在黄海之滨福莱山上的历史性圈定,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诞生,并于当年10月20日报国务院获批。
“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经验没经验。”时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李永顺回忆起开发区初创的工作情境时,无限感慨。“真的就是一张白纸,如何去画这个蓝图,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
没有人员,就在当时国内主流报刊发布招聘信息,从全国各地招揽人才;没有规划图,就从全国聘请规划设计院,进行层层评审;没有住房,就借用良种场的鸡舍;没有车,就迎风冒雪徒步行进;甚至没有吃的,就跟当地老乡借了半桶养殖虾;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开发区作为全市改革开放的试验高地逐步成形,并且创造了烟台发展史上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地产、人才引进等方面的“N”个第一。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腔赤诚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开发区首批建设者们,为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第一根桩基——1985年3月20日,开发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甫一建成,开发区便迅速投入到火热的创新创业实践中。1985年12月20日,亚东标准件正式投产,这是开发区引进的第一个合资项目,也是当时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最先投产的项目;引进第一个外资项目是当时位列世界500强的美国乐泰公司投资的密封胶项目;第一条大道长江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兴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自此拉开序幕。
道路是闯出来的,事业是拼出来的。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开发区人充分发挥“不服输、敢于拼抢、敢于叫板”的精神,锐意进取、拼搏奋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和新跨越。
40年后的今天
开发区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市的1/4
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1/3
外贸进出口占到全市的半壁江山
在全省开发区考核和全市综合绩效考核中获得“双一等”
在国家级开发区考核中始终位列第一方阵
历史总是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2019年8月,开发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再次站在了改革开放最前沿: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挂牌成立,由此开发区全面拥抱自贸机遇,开启了崭新的奋进篇章。
自成立以来,开发区把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大批首创性引领性改革探索,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84项,其中,1项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2项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国家级创新成果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更新迭代的故事在这片土地持续上演。2021年,烟台黄渤海新区获批,开发区再次获得重大使命青睐,标志着开发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标志着新区进入全面建设、加速起势的新阶段。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自揭牌以来,黄渤海新区勇担当、挑大梁、打头阵,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产业集群显现集聚效应,科技创新浓度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更加扎实有力,为全市冲刺万亿城市贡献出了更大力量。
可以说,这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开放载体的接连落地,彰显了开发区人“奋勇争先、一马当先”的精神特质,也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强力支撑。
“气”魄之大 奔跑在开放最前沿
回望开发区40年的发展历程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
其保持不竭动力的源泉
这个词应该是
开放
开放的基因早已熔铸于开发区的血液之中。在奠基之前,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便已经先行一步。“市里当时定的是‘四引进’,即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时任烟台市常务副市长、开发区选址小组组长、筹委会主任姜德华回忆道,当时为了促成第一个项目美国乐泰公司投资的密封胶项目落户,他与筹建小组成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过漫长谈判,最终让美方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总裁布洛威拍板敲定投资。
正是靠着这种“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在接下来的发展历程中,开发区陆续引进了上海通用东岳基地、LG和富士康等一批龙头企业,“十二五”后,又陆续招引落户万华工业园、张裕国际葡萄酒城、现代汽车研发中心等高端优质项目,不断拉长产业链条,逐步壮大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发展格局,为开发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干事创业,源自一种精神的延续。1987年,山东省第一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汉高乐泰(中国)有限公司落户烟台开发区。2023年,总投资1.2亿欧元的汉高乐泰绿色高端胶黏剂项目签约落地,将打造汉高集团全球最大单体投资项目、国内最大高端胶黏剂生产基地及运营总部,新工厂以“鲲鹏”命名,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0亿元、利税30亿元。
40年来,开发区牢牢抓住对外开放这条生命线,把招商引资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社会化、专业化招商模式,在全市率先成立混合所有制招商公司,不断扩大金融、科技、产业、人才招商朋友圈。组织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年”等系列招商行动,2023年在230个国家级经开区外资考核中排名第9位,获评山东省国际合作特色园区。
目前,59个国家和地区企业来区扎根发展,累计落户外资项目2200余个,实际使用外资125亿美元,LG、通用、韩华、电装、现代汽车、SK等140个500强项目纷纷落户。
开发区的发展得益于大开放,在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下,除了招商体制,开发区还在对外贸易、金融改革、“放管服”、营商环境等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培育大贸易,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外贸企业达到900家,累计设立境外企业124家,总投资36亿美元。拥有俄中托木斯克工贸合作区和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2个国家级境外合作园区,占全省一半。
活化金融细胞,率先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落地山东自贸试验区首笔资本项目收入结汇便利化支付业务,支付总量全省第一;落地全市首笔、全省规模最大的经常项目收付汇电子单证便利化业务。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推出15项“首”字号制度创新,倾力打造高度便利化的“企业开办系统”,企业开办平均用时仅为1/4个工作日,审批效能、便利化程度步入全国最优行列。
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全面优化政务服务。完善拓展“金牌保姆式”服务内涵,打好“提前辅导”“告知承诺”“容缺办理”“代办帮办”和“有需必办”组合拳,88%以上可比事项达到全国最快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发区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扩大开放必将助推全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下“先手棋” 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惟改革创新者胜
40年来开发区
一路拼、一路闯、一路领跑
在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追风踏浪
以高速发展的“开发区速度”
撬动了城市命运轨线的改变
前不久,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万华研究院院长华卫琦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这也是万华第二次摘得省科技最高奖。
作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化工新材料公司,万华化学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2015年公司MDI产能站上世界第一之后,持续的创新使得万华不断突破、穿越周期。从突破封锁自主掌握MDI生产技术至今,万华已经迭代到第七代技术,装置单套产能达120万吨/年,规模是国际同行的2倍以上,在本质安全、单耗能耗、产品质量等方面全面领先。
“目前,我们正在研发第8代MDI生产技术,通过系统能量集成和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在不久的将来,将实现整体生产过程净能量输入小于0的重大突破。”华卫琦说。
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高地,创新驱动早已融入开发区基因。在建区之初,开发区就把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培育和发展壮大摆在重要位置,从1988年提出“以实业为基础、以科技为导向”,到90年代创办留学生创业园,到“十二五”启动创新型开发区建设,再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开发区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建区以来,全区累计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30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9项,省级奖励120项。
至2023年,开发区已聚集全市1/2科创平台,全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459家;全市1/4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六年保持35%高速增长;全市1/2国家级人才,拥有合作院士30人,人才总量突破22万;创造了全市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1/4高价值专利。
科技与产业融合会产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40年来,开发区的工业体系从单一逐渐走向完善,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就是最生动的注脚。位于北京中路58号的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长为全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引擎,其研发的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泰它西普”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靠的正是“十年磨一剑”的创新努力。目前,开发区聚集荣昌生物、东诚制药、正海生物、先声生物、新时代健康、普罗吉、隽秀生物等150多家生物医药健康企业,累计推出200多个国家批准上市药物、150多个医疗器械,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等技术国内领先,生物膜、骨修复材料等产品在国内具有强大竞争优势。
40年来,开发区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工业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机械汽车三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区工业的80.1%。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2.4%。全区已形成了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以及新型储能、特色半导体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5+2”产业格局。
今日之开发区,产业结构日益高端化,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动能蓬勃生长。这座城,正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幸福可“期” 打造城市新标杆
1991年,有一个叫刘建波的年轻人来到开发区。那个时候的开发区,还是一个“大工地”。来的时候,他不曾想到,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不仅目睹了开发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开发区这座城市安家立业,与开发区一起刷新着人生高度。
人生的经历不可重演,但是在刘建波看来,如果时光可以重回到1991年,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登上那趟开往开发区的列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刘建波只是人潮滚滚中的一名。40年来,开发区一直用数据说明自身的城市吸引力。开发区的常住人口,从1984年的不足1万人,到2023年45.9万人。40年的时间,常住人口涨了近50倍。
磁石般“吸引力”的背后,源自开发区始终把民生至上作为改革创新的内在逻辑,发展的指针始终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很多人眼里,刘建波是幸福的。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这座城市也面临“成长的烦恼”,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亟须完善,基本民生必须加快向品质民生转变。
兴民生之本
让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
开发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对人民的初心和承诺
看教育
从建区之初的4所村办幼儿园和3所小学发展到如今拥有各类幼儿园69处、各类学校49所,建成投用全市硬件环境和软件配备最好的特殊教育学校、规模最大且功能最完备的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
看医疗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由最初的唯一一所卫生室发展为现在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0所,由原始的“1间房”发展到现在的拥有床位1990张,工作人员更是由起初的2名医护人员发展到现在的3640名。
看就业
40年来,开发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全区就业总量35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控在3.5%以内,构建起更公平更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入选山东省“就业环境友好型城市”“高校毕业生最具吸引力园区”。
看城市建设
近五年来,全区启动城建项目210个,昔日的一片黄沙滩绿起来、亮起来、净起来、美起来、洋起来,一座开放的现代化、创新型的靓丽新区正加速崛起。
看生态环境
多年来,开发区聚焦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在2023年度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全区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质量改善、生态质量指数等10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获得满分成绩。
看文体生活
经过40年发展,开发区建成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青少年宫等多个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和露天剧场、主题广场等文体场所,4个镇街和119个村居(社区)都建有省级标准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综合文化站。2023年,共举办重大文化活动118场,其他各类文化活动3000多场,举办书画、影像作品等展览370多场。
厚植民生,百年树人。用民生“幸福之音”奏响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各项民生事业全面开花,烟台开发区四十年交出亮丽“民生答卷”。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辟未来。开发区四十年的发展成就,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力见证,也是一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程。
四十不惑,依然立潮头。烟台开发区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开始新的筑梦,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加快建设高质量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向着美好未来再出发!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