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烟台,这座屹立于黄渤海之滨的璀璨明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以其独有的方式,记录着国家发展的波澜壮阔与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75载春秋更迭,烟台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壮大,更以其独特的经历,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至深、激励人心的故事。
《述说:烟台记忆见证新中国75年巨变》系列策划,旨在通过深入挖掘烟台的历史记忆,展现这座城市在新中国75年巨变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从渔村小镇到现代化都市的华丽转身,从工业基础的薄弱到“工业名城”的崛起,从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到文化旅游的繁荣兴盛,烟台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映射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春风:开放先声(1978-1992)
“旧海港的新航标——烟台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1978年至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也是烟台这座沿海城市发生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渔村,到逐步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烟台的每一步发展都深深镌刻着改革开放的烙印。
八十年代,烟台生产的“卫星牌”收音机畅销大江南北
八九十年代,“百灵牌”缝纫机曾经是老百姓结婚四大件之一
改革开放的春风初拂烟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烟台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彼时,烟台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5.77亿元,其中农业占据主导地位,达11.68亿元,占比45.32%;工业为8.65亿元,仅占33.57%。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烟台的工业开始加速发展,全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烟台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烟台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标志着烟台一举站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同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全国首所由地方筹建的大学——烟台大学开工兴建。这些举措不仅为烟台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推动了烟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
80年代烟台大学课堂上的景象,烟大很年轻,1984年建校。
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
1988年,烟台的龙口、莱阳、牟平、蓬莱、招远、海阳、莱州7县市对外实行经济开放,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这进一步扩大了烟台的对外开放范围,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烟台迅速反应,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任务、指导方针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划纲要和规定。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烟台的对外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烟台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1992年,烟台站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再掀开放春潮的重大历史节点,全市首个投资过亿美元项目签约落地。到1997年,烟台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展示了其对外开放的成果和潜力。
在此期间,烟台的工业总产值成功跨越百亿、千亿台阶。1984年,烟台港务局成立。1996年,烟台港开通了至韩国釜山群山的客货班轮航线,中韩间的国际客货运输量持续增长,为烟台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九十年代初的烟台火车站广场,上面停放着不少方头小汽车。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烟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623元和505元上升到1992年的较高水平。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换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务实,再到开放、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从1978年到1992年,烟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地区向现代工业城市的宏伟跨越。这一时期,烟台不仅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烟台的对外开放之路,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个缩影,也是烟台人民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