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 八月十五三谈月

烟海e家 2024-09-17 08:46

  在中国农历中,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时期,中秋节在秋天中间的时间段,即仲秋时间,故又称“仲秋”。

  《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祀月亮。在周代,就有天子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那时是专属王室祭祀,平民不可祭祀,直到唐宋时期,百姓才得以祭祀。还有一种说法,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尤其是在仲秋时节,万物皆收成,所以农民为了庆祝农作物丰收,就以“中秋”这一天作为节日。

  由此可见,中国的中秋节与月亮紧密相连,所谓:中秋时节,月圆时节;月圆时节,团圆时节。在中国文化中,中秋节的月亮最圆,而圆月正是团圆的象征,所以中秋节的“节魂”是“团圆”二字。时值中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秋“月”。

  月亮:月,太阴之精也

  “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月者,群阴之本,女子属阴,同气相感,因此月亮也为女性的象征。

  中国的月亮文化主要表现在神话、文艺、习俗中。虽然西方也有月神和月亮神话,但中国的月亮神话传说内容更丰富,故事也更动人、更美丽,如广寒宫殿、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金蟾月精等。与月亮神话相关的月亮别名很多,如嫦娥、素娥、婵娟、广寒、银蟾、蟾宫、玉兔、兔魄、桂宫、桂魄等。月亮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别的不说,仅月亮的别名就有105种之多,如太阴、玉轮、天镜、弓月、宝鉴、月魄、银盘、素娥、桂魄、婵娟等。

  中国人对月亮格外深情、格外喜欢,民俗中有待月、祭月、拜月、赏月、玩月、望月、观月、窥月、祈月、踏月、摸月、追月等。赏月的“月”又有凉月、素月、皎月、山月、水月、松月、竹月、天上月、地上月、关山月、边关月、杯中月、心中月、山中月、林中月、水中月等。

  此外,很多景点也与“月”有关,如卢沟晓月、洞庭秋月、峨眉山月、泰山观月、二泉映月、三潭印月、明湖秋月、象山夜月、月照松林、洱海观月……

  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关于月饼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月饼原叫“胡饼”。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吃胡饼。唐玄宗说:“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顺口说:“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饼怎么样?”唐玄宗说:“好!”从此,胡饼就被叫做月饼了。

  传说很美,但可能并不真实。北宋时期民间流行一种俗称为“小饼”“月团”的小吃,被认为是现代月饼的雏形。这种饼以小麦粉、饴糖、猪油等材料制皮,口感酥甜;饼馅有猪油丁、松子、果仁等,类似于现在的苏式月饼和京式月饼。在当时,这种饼是一种日常甜点。苏轼在《留别廉守》一诗中曾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但“月饼”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不过这种月饼和芙蓉饼、菊花饼、蟹肉包等众多名点心一样,只是一种市井小吃,而且“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那时候的月饼并没有与某个特定节日关联在一起。

  后来,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的风俗才得以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从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诗:春城无处不飞花

  以“飞花令”为代表的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的一种特有的助兴游戏。飞花令属雅令,比较高雅,所以这种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文字游戏,就连名字也来源于诗词之中。因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故名“飞花令”。

  中秋月圆,我们用飞花令的方式抛砖引玉,说说与中秋月有关的古诗词。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曹松《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宋·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宋·赵佶《闰中秋月》: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记者 刘晋